许静静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59例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 目的 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制品种类及可能原因,进一步减少或避免类似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例数及所有输血人次,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制品、科室分布、发生时限...
- 常洪劲许静静李岩常丽
- 关键词:输血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整合素相关蛋白47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水平及临床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整合素相关蛋白47(CD47)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PD-L1)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IT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76例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CD47、sPD-L1、白细胞介素33(IL-33)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7和sPD-L1对ITP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ITP患者血清CD47和sPD-L1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CD47、sPD-L1、IL-33水平高于对照组[(40.31±6.59)μg/L比(32.16±6.33)μg/L、(78.42±10.22)ng/L比(64.49±10.36)ng/L、(73.29±14.26)ng/L比(26.54±5.16)ng/L],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1752.66±310.73)ng/L比(2625.88±389.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结果表明,ITP患者血清CD47和sPD-L1水平呈正相关(r=0.57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D47和sPD-L1联合诊断ITP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95%CI 0.916~0.979),优于CD47、sPD-L1单独诊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7、sPD-L1、IL-33是影响IT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TGF-β是影响ITP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ITP患者血清CD47和sPD-L1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ITP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李岩许静静张玉芹侯滨常洪劲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
-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blood 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s,BTAR)的可能原因并制订应对措施,进一步减少或避免类似BTAR的发生。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生的BTAR 59例及所有输血人次44983人次,分析发生BTAR的时滞、不同血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科室分布及患者预后。结果所有不良反应均发生在开始输血6h内,即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即发型输血反应最多见的症状是过敏与发热。发生BTAR的血制品包括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中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科室以ICU居多。经救治后,不良反应所造成的伤害均痊愈。结论发生BTAR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本身对血浆内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已产生白细胞抗体。通过对症处理、输血前常规给予抗过敏药和解热药、选用抗原相配合的血制品及去除白细胞的血制品这些途径可减少或避免BTAR的发生。
- 常洪劲许静静李岩
- 关键词:输血
- 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血K+与Ca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血K+、Ca 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响,为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入院后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高、中、低3组,高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1)40例,中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2~1∶1)25例,低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2)27例。比较3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情况、输血前后K+、Ca 2+浓度、凝血功能,统计死亡率及死亡患者平均生存周期。结果中、低比例组患者住院期间悬浮红细胞输注总量均大于高比例组(P<0.05或P<0.01),但中、低比例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3组患者血K+、Ca 2+浓度均降低(P<0.05或P<0.01),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低比例组患者PT、APTT延长,INR增加(P<0.01),高、中比例组患者输血前后PT、APTT、INR无明显变化(P>0.05),且均短于/小于低比例组(P<0.01)。3组死亡率及患者平均生存周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1∶2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大量输血后患者血K+、Ca 2+浓度均降低,但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血K+、Ca 2+浓度及生存周期无明显影响。
- 许静静王海峰
- 关键词:严重创伤K+CA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各类课程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进行。目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广。该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案,对已经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对专业知识点中的思政内涵进行深入发掘,为高职院校做好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 许静静王海峰
-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教学
- 血清GDF-15、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粒蛋白C(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试验组,将同期收治的13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P<0.05)。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为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为危险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诊断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0.907,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80,大于GDF-15(Z=2.159,P=0.031)、S100A12(Z=3.780,P<0.001)单独诊断的AUC。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升高,二者联合具有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诊断价值。
- 许静静李岩李健赵燕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生长分化因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