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萍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卒中
  • 5篇护理
  • 5篇急性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脑卒中
  • 4篇急性缺血
  • 4篇急性缺血性
  • 3篇溶栓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卒中后
  • 3篇静脉溶栓
  • 3篇急性缺血性卒...
  • 2篇脑卒中后
  • 2篇护理干预
  • 2篇干预
  • 2篇阿替普酶
  • 1篇代偿
  • 1篇跌倒
  • 1篇营养

机构

  • 8篇石河子市人民...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作者

  • 8篇张文萍
  • 2篇陈枫
  • 2篇朱德坤
  • 1篇姚恩生
  • 1篇连爱华
  • 1篇李新华
  • 1篇郭秀玲

传媒

  • 4篇兵团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 效果及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重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做分组处理。对照组60例,施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60例,施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吞咽功能、免疫功能指标、营养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均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重视早期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增强吞咽功能,提升免疫水平,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开展价值显著。
陈枫亚·娜仁甄作睿张文萍单婷婷姚恩生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吞咽功能营养状况
优质护理联合无缝隙护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探究优质护理联合无缝隙护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病例,纳入2023年01月-2023年12月的患者,合计100例,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联合护理模式,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分析本次研究可以发现,护理后其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显著,并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呈现出下降趋势;分析满意度情况参照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给予其联合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并且对于神经功能的改善也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存在推广价值和意义。
方姣张文萍
关键词:优质护理无缝隙护理急性缺血性卒中
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跌倒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跌倒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持续质量改进前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患者跌倒发生的情况和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患者跌倒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前后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跌倒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明显小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明显降低了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连爱华张文萍郭秀玲邢竹君
关键词:跌倒神经内科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软脑膜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及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软脑膜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及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1例,获取患者入院时人口学资料,包括是否溶栓、性别、合并症等;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获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过Blessed行为量表(Blessed behavior scale,BBS)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score,rLMC)获取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根据卒中后6个月是否合并认知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比较,分析2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是否静脉溶栓,以及合并症、血糖、血脂等因素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结果:共161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85例,非认知障碍组76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溶栓、rLMC、年龄及BB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是否溶栓对认知障碍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保护因素;(2)年龄、rLMC、NIHSS评分、BBS评分对认知障碍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危险因素;(3)性别、高血压对认知障碍发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与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年龄越大及入院时NIHSS评分越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越大。
王艳李艳芳杨可敏陈枫李新华张文萍沈英朱德坤
关键词:侧支循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
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优化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急性脑梗死并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优化前组。选择2021年6月一2021年11月确诊急性脑梗死并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优化后组,各25例。优化前组按照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优化后组则对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平均住院费、治疗前、治疗一周后NIHSS评分、溶栓治疗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优化后组优于优化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静脉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更受益,不但让患者赢得时机,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住院满意度。
张文萍方姣杨安琪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临床护理路径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预超窗患者接受不同溶栓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首次发病后3.5〜4.5 h到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一2020年10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超早期的预超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析阿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患者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9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i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后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Blessed行为量表(Blessed Behavior Scale,BBS)评分,以及溶栓后36h以内的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共96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阿替普酶组58例,尿激酶组3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mRS、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阿替普酶组NIHSS、mRS、BBS评分分别为(3.59±3.73)、(2.26±1.26)、(15.33±8.28)分,尿激酶组分别为(5.95±4.88)、(3.00±0.87)、(20.37±11.80)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 h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与第7天NIHSS评分、第90天NIHSS评分、第90天mRS评分、第90天BBS评分有关(P<0.05),心脏病史与第90天mRS评分有关(P<0.05),收入与第90天BBS评分有关(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超窗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方案可能优于尿激酶方案。
王艳李艳芳甄作睿杨可敏张文萍沈英朱德坤
关键词:尿激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5例,知情同意后,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入组,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实施预见性护理前的FMA评分为(46.07±2.18)分,BI指数评分(53.33±7.35)分,实施预见性护理后FMA评分为(68.77±2.51)分,BI指数评分(71.00±5.477)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FMA评分为(46.03±1.81)分,BI指数评分(55.33±7.06)分,实施护理后FMA评分为(61.20±4.82)分,BI指数评分(64.67±11.51)分,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内容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后,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邢竹君张文萍
关键词:脑卒中预见性护理干预偏瘫患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预防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对50例(研究组)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如做好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正确评估吞咽困难的程度、选择指导合适的摄食方式、掌握正确的鼻饲方法、尽早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高质量的口腔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环境管理等。结果:对照组、研究组发生吸入性肺炎分别为14例(28。00%),4例(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后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张文萍邢竹君胡晓芳
关键词: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护理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