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菲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果胶
  • 1篇毒性
  • 1篇多柔比星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毒性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氧化应激水平
  • 1篇药效
  • 1篇药效评价
  • 1篇脏毒
  • 1篇卵巢
  • 1篇卵巢癌
  • 1篇纳米混悬剂
  • 1篇混悬剂
  • 1篇高压均质
  • 1篇阿霉素
  • 1篇病理学变化
  • 1篇大鼠心脏

机构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重庆莱美药业...

作者

  • 2篇唐小海
  • 2篇彭琳
  • 2篇范菲
  • 1篇严伟
  • 1篇黎霞
  • 1篇张雪梅

传媒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果胶多柔比星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初步药效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运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果胶多柔比星轭合物(pectin-doxorubicin conjugate,PDC)纳米混悬液,评价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体内释放及抗肿瘤活性。以纳米粒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I)为指标,研究各影响因素如压力、循环次数和稳定剂种类对PDC纳米混悬剂的影响。考察PDC纳米混悬液在p H为5.1或7.4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的累积释放率。腹腔注射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当量为10 mg·kg^(-1)的PDC纳米混悬液或10 mg·kg^(-1) DOX,测定家兔血浆中DOX浓度。构建SKOV3细胞裸鼠模型,腹腔注射DOX当量为10、5、2.5 mg·kg^(-1)的PDC纳米混悬液,观察裸鼠生长状态。结果表明:PDC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118.8±6.93 nm,PI为0.14±0.03,zeta电位为-27.2±0.36 m V。PDC纳米混悬液在p H 7.4的PBS中基本不释放,在p H 5.1时,30 h内累积释放率约40%。腹腔给药后,PDC组家兔血浆中DOX浓度低于DOX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维持在60 ng·m L-1左右。此外,PDC纳米混悬液能有效抑制SKOV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组裸鼠腹水瘤及瘤结节重量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减少。综上,PDC有望开发成一种高效低毒的靶向治疗癌性腹水的新型药物。
范菲唐小海黎霞冉茂盛李玲芳彭琳
关键词:纳米混悬剂高压均质卵巢癌多柔比星
果胶阿霉素对大鼠心脏毒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考察果胶阿霉素(PAC)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阿霉素(ADM)组腹腔注射3 mg·kg^(-1),隔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次;PAC组分别腹腔注射ADM当量1.5、3、6 mg·kg^(-1),隔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mg·kg^(-1),隔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次。给药后48 h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心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及心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同时建立S180腹水瘤模型,检测PAC的抗肿瘤作用。结果 ADM组大鼠存活率为50%,PAC各组大鼠存活率为100%;PAC能不同程度增加大鼠体重、心脏指数及免疫指数;增加HR、EF、FS,减小LVIDd、LVIDs;降低血清中AST、LDH、CK、CK-MB活性;增加心肌组织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病理学变化;PAC能明显降低腹水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结论 PAC能有效改善心脏毒性,提高大鼠存活率,改善免疫能力及心功能,改善心肌酶和氧化应激,减少心肌细胞损伤,而且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彭琳唐小海严伟冉茂盛张雪梅范菲
关键词:阿霉素心脏毒性氧化应激水平病理学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