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琼

作品数:8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媒介
  • 3篇媒体
  • 2篇投毒
  • 2篇投毒案
  • 2篇自我
  • 2篇自我修正
  • 2篇媒介审判
  • 2篇媒介责任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时代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框架
  • 1篇信息安全
  • 1篇隐私权
  • 1篇隐私权保护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日报
  • 1篇日报
  • 1篇私权
  • 1篇私权保护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李琼
  • 1篇濮端华
  • 1篇姜婷婷

传媒

  • 1篇新闻世界
  • 1篇传媒观察
  • 1篇今传媒
  • 1篇传播与版权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媒体基于责任对媒介审判的自我修正——以“复旦大学投毒案”报道为例
2016年
通过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新闻,发现媒体基于媒介责任,在报道该案过程中不断对媒介审判进行自我修正,以达到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研究发现在报道司法案件过程中,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过程,均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司法审判,该结果对此前大多数研究批评媒体过度进行媒介审判、干预司法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反驳。媒体基于其社会责任的要求,在新闻报道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努力构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新闻界。
李琼
关键词:媒介责任媒介审判
反恐背景下如何利用新闻框架减少媒介恐慌——以《人民日报》为例
2016年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反恐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归纳其议程设置规律,总结其作为主流媒体在反恐报道的伦理原则,希望以此对如何通过新闻框架减少媒介恐慌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用不同消息源从同一侧面构建出的报道模式,起到了引导国内舆论和消除恐慌的良好作用。
李琼
关键词:反恐新闻框架媒介恐慌
新媒体时代隐私权保护探析——以“微信”为案例
2017年
信息安全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用户的隐私权安全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究其问题,不仅有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认知不足,更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缺失。本文拟以微信为案例,从网络隐私权的特征、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情境下的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路径等方面出发,反思我国在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求总结现状,寻找对策。
姜婷婷李琼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信息安全
媒体案件报道中的自我修正——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2016年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基于媒介责任,在报道该案过程中不断对媒介审判进行自我修正,以达到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研究发现在报道司法案件过程中,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过程,均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司法审判,该结果对此前大多数研究批评媒体过度进行媒介审判、干预司法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反驳。
李琼濮端华
关键词:媒介责任媒介审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