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越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单耗分析
  • 1篇电学
  • 1篇调峰
  • 1篇信息融合
  • 1篇再热
  • 1篇支持向量
  • 1篇支持向量机
  • 1篇熔盐
  • 1篇石流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燃煤
  • 1篇燃煤发电
  • 1篇燃煤机组
  • 1篇热力
  • 1篇热力性能
  • 1篇最小二乘
  • 1篇最小二乘支持...
  • 1篇吸热
  • 1篇系统设计

机构

  • 4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国网黑龙江省...

作者

  • 4篇姜越
  • 2篇段立强
  • 2篇刘石
  • 1篇刘厦
  • 1篇刘婧
  • 1篇周琬婷
  • 1篇任婷
  • 1篇薛军

传媒

  • 1篇热力发电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可再生能源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典型燃煤机组灵活调峰策略及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提高燃煤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一种抽再热蒸汽储热和抽主蒸汽加热二次热风联合灵活调峰运行方式。以超超临界660 MW间接空冷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机组在30%BMCR工况不同调峰方案下机组抽汽储热调峰性能、不同的释热工况下的能量复用率以及联合降负荷运行方式的性能。结果表明:在调峰容量为20 MW、释热工况为75%THA时,抽主蒸汽储热、抽主蒸汽加热二次热风和抽再热蒸汽储热的能量复用率分别为55.13%、84.74%和46.24%;在保证锅炉燃烧和受热面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抽再热蒸汽储热和抽主蒸汽加热二次热风联合降负荷灵活运行方案,调峰容量可达46 MW,在释热工况为75%THA时能量复用率可达74%。研究结果可为燃煤机组灵活调峰提供参考。
冀帅宇段立强王远慧姜越
关键词:燃煤机组热力性能
太阳能耦合1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节能优化设计被引量:1
2022年
为降低600℃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煤耗和碳排放量,针对某1 000 MW典型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方案1),提出耦合太阳能加热除氧器出口回热系统给水的设计方案(方案2),并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基于[火用]分析的单耗分析法对比了1 000 MW等级600℃二次再热机组不同方案的热力性能,并分析各方案在变工况下的能耗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二次再热燃煤机组集成太阳能后,显著降低发电煤耗和碳排放量;耦合太阳能的二次再热燃煤机组方案2在各工况下发电煤耗均低于方案1,100%THA工况下,方案2抽取除氧器出口10%、30%、50%、70%、100%的给水用太阳能加热时,发电煤耗分别降低4.59、15.70、24.96、32.56、41.32 g/kWh,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2.70、43.50、69.10、90.28、114.50 g/kWh,节煤降碳效果明显;采用单耗分析法研究机组各设备单元的附加单耗,方案2锅炉、回热加热器和冷凝器的附加单耗相比方案1均下降;随除氧器出口给水采用塔式太阳能加热比例的提高,方案2锅炉的附加单耗明显降低,方案2增加了太阳能设备,太阳能的附加单耗高于方案1。因此,耦合太阳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火电机组性能。
王婧段立强姜越
关键词:燃煤发电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单耗分析
基于CSO算法优化的LSSVM熔盐温度预测被引量:2
2017年
吸热器的安全高效运行在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吸热管中熔盐出口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吸热器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运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文章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的快速预测方法,预测不同工况下吸热管中熔盐出口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利用猫群优化(Cat Swarm Optimization,CSO)算法求解LSSVM方法中的超参数。数值计算结果证实了LSSVM方法是可行的,从而为研究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热特性以及运行控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任婷刘石姜越刘厦薛军
关键词:熔盐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计算流体力学
基于电学CT技术的多信息融合泥石流监测系统设计及室内模拟被引量:2
2017年
泥石流在我国广泛存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且尚无完善的监测系统。为实现泥石流的定量在线实时监测,采集一片区域所有点的参数(场测量),提出了一种采用电学CT技术的新型泥石流传感网络。采用不同成像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总结出了适合泥石流监测的Landweber算法。采用ECT技术模拟了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分别探究了不同降雨、地形、地质条件对ECT成像结果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条件下的雨水扩散速度和小部分土体分离时间。结果表明,降雨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因素,坡度越大,泥石流越易发生;沙石比例为6∶4左右时最易发生泥石流。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的点测量模式,实现了非接触非侵入的场测量方式,并融合了多种信息,弥补了现有监测系统难以定量确定多因素权值的缺陷,为泥石流的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方向。
周琬婷姜越刘石刘婧
关键词:泥石流ECT信息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