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
- 作品数:7 被引量:10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浅水三角洲类型及其构造和气候指示意义被引量:31
- 2016年
-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砂体已成为我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中生代,准噶尔盆地开始全面进入陆相坳陷湖盆发展阶段,早-中侏罗世天山逐步的准平原化,为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浅水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但目前准南中-下侏罗统沉积相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且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准南多条剖面中-下侏罗统地层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特征观察,并结合粒度分析,最终识别出3种不同的湖泊浅水三角洲相:(1)浅水辫状河平原三角洲,见于八道湾组,具有线状近物源,砂砾岩为主,发育广阔的水上和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欠发育;(2)浅水河口坝型曲流河三角洲,见于三工河组,河口坝非常发育,受湖浪影响横向延展性强;(3)极浅水曲流河三角洲,见于西山窑组,以发育广阔的三角洲平原为特征,前缘欠发育.中-下侏罗统三角洲相模式的转变体现了一个先湖侵后湖退的过程,与物源区持续后退、盆地持续扩张相矛盾,指示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相较于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相对干旱的气候或盆地基底的整体抬升.侏罗纪气候变化和盆地内部缓慢隆起共同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可容纳空间的变化.
- 房亚男吴朝东王熠哲马健周天琪
- 关键词: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可容纳空间
- 准噶尔盆地白垩纪——新近纪地层颜色韵律与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被引量:26
- 2019年
-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纪—新近纪发育大型陆相浅水湖盆,干湿与冷暖气候频繁交替,形成了多套色彩斑斓的“五彩”地层,如灰色、灰绿色、灰白色、酱红色、红褐色、砖红色、紫红色、土黄色等。研究表明:地层颜色具有很好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如颜色指标L^*(黑白),a^*(红绿)以及b^*(蓝黄)可以明显区分不同的水下与水上沉积环境(如水上河流—三角洲相、泛滥平原、山麓—冲积扇相等,水下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等);地层颜色演化序列可以很好地指示白垩纪—新近纪古气候的演化过程。红色沉积物既可以形成于干旱炎热的陆上氧化环境,也可以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水下环境:“陆上红”如东沟组砖红色砂泥岩、紫泥泉子组紫红色泥岩、沙湾组褐红色—土红色泥岩等,40>L^*>52,8>a^*>18,12>b^*>22;“水下红”以呼图壁河组酱红色块状泥岩为特征,35>L^*>45,2.5>a^*>4.5,5>b^*>9。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相对温暖湿润,湖泊广泛分布,颜色指标L^*(黑白)最低值接近15,a^*值介于-5~5之间,指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形成于还原环境。晚白垩世地层颜色指标中a^*达到了最高峰(15~25),表明准噶尔盆地气候开始出现干旱炎热趋势;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a^*与b^*值同步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负漂趋势(7~15),表明气候逐渐变冷;新近纪a*值出现新低(5~9),而L*值也接近70,表明气候持续变冷。综上所述,白垩纪末期以来,准噶尔盆地受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共同影响,干旱化程度不断加强,地层颜色比较完整地保留和记录了古环境与古气候的发展演化过程。因此,系统的颜色测量和分析可以为恢复与重建中新生代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探究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
- 王熠哲吴朝东马健房亚男许酌周彦希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古环境古气候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气候干旱化与季节分异--来自湖相文石的证据
- 马健吴朝东朱文石思思姜晰冷佳宣冯庚焦悦
- 准噶尔盆地渐新世安集海河组类胡萝卜素的发现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 2020年
- 作为一类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沉积记录中,类胡萝卜素多以结构稳定的衍生物形式赋存。部分具有芳香基的结构的组分与光合硫细菌的活动有关,因而这些特定生物来源的组分为恢复古水体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通常光合硫细菌多生存在缺氧且富硫的透光层,地质记录中的芳香基类胡萝卜素往往反映了古水体中发育硫化透光带。类胡萝卜素衍生物的组合差异与硫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为古水深、微生物优势群落以及营养元素利用与循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证据。因此,类胡萝卜素衍生物在油源对比、生命起源、生物灭绝事件以及大洋缺氧事件等诸多地质过程的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河组有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分析其成因类型和特定来源,阐释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进而恢复与重建渐新世时期准噶尔盆地南缘古湖泊的水体条件与微生物群落。从结果来看,准噶尔盆地安集海组中发育绿硫细菌来源的绿硫菌烷、异海绵烷等芳香基类胡萝卜素,可以推测这一时期湖泊水体存在硫化透光带现象;同时以叶黄素为来源的叶黄烷指示了蓝细菌是古湖泊中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湖泊发育硫化透光带往往与水体分层有关,而准噶尔盆地渐新世晚期的古气候由湿润转变为干旱似乎对湖泊盐度分层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绿硫细菌中出现较高含量的棕色绿硫细菌菌株反映了安集海河组古湖泊的水深较深,且分布范围广阔。通过对安集海河组类胡萝卜素研究,认为渐新世时期准噶尔盆地南缘原始湖泊分布范围向南延伸较广,与构造研究结果吻合。
- 马健吴朝东吴朝东焦悦周家全冷佳宣崔行骞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类胡萝卜素硫细菌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类型与特征被引量:18
- 2019年
- 针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物性研究不系统,储层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运用岩心观察、激光粒度测试、扫描电镜和XRD测试等方法,剖析了神狐海域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并对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分类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神狐海域W19井处于能量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不同储层类型的水合物赋存状态不同;根据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岩性、物性及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等特征,将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分为有孔虫控制型、石英控制型及黏土控制型。该研究可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及理论指导。
- 石思思陈星州马健孙玉梅孙玉梅
- 关键词:储层评价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神狐海域
-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重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35
- 2019年
- 应用随机森林分类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2 418个样品的重矿物组合进行分类,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具有同源特征的重矿物组合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稳定重矿物指数(ZTR)、沉积环境特征、古流向、U-Pb锆石年龄以及微量元素分析,探究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不同构造单元的物源体系演化特征。研究区侏罗系主要存在北天山、中天山、扎伊尔山、博格达山以及卡拉麦里山5个物源区,其中早侏罗世以北天山—中天山、卡拉麦里山以及扎伊尔山为主物源区,中侏罗世博格达山开始隆升并提供物源。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主要存在西部、中部及东部3个汇水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侏罗世物源主要来自北天山及扎伊尔山,而中—晚侏罗世均以扎伊尔山为主物源区。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早侏罗世主物源区逐渐由北天山后退至中天山,西山窑组主物源区又重新从中天山回至北天山,头屯河组以及齐古组沉积时期均以北天山为主物源区。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早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时期主要物源来自卡拉麦里山以及中天山,少量来自北天山;西山窑组沉积时期博格达山开始隆升并提供少量物源,头屯河组沉积时期博格达山隆升为主物源区,少量物源来自中天山;随博格达山进一步隆升,齐古组沉积时期中天山物源供给受阻,物源主要来自博格达山以及北天山。
- 周天琪吴朝东袁波史忠奎王家林朱文周彦希姜晰赵进雍王军马健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重矿物组合
- 南海北部西沙海槽沉积物管状黄铁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被引量:2
- 2020年
- 南海北部西沙海槽S1站位的岩心柱沉积物中广泛发育自生矿物黄铁矿,其形态以管状为主,且具有内部中空的圈层结构。使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LA-ICP-MS、SIM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管状黄铁矿的形态及圈层结构,结果显示:(1)管状黄铁矿发育内部中空的圈层结构,其中内圈层(Ipy)由莓球状黄铁矿呈五角十二面体紧密堆积组成,外圈层(Opy)由晶形较好晶粒较大的八面体黄铁矿组成,并混有沉积碎屑及钙质生物壳体;(2)内圈层和外圈层分别呈现出贫S富Fe和富S贫Fe的特征,其成因是甲烷渗漏造成的局部还原环境使得As进入黄铁矿中导致晶格空缺或被扭曲,从而促进Ni、Co、Cu、Zn、Pb等微量元素的掺入;(3)内圈层、外圈层发生了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现象,内圈层中δ34S平均为-37.8‰,外圈层中δ34S平均为-29.3‰。研究认为,管状黄铁矿作为曾经甲烷渗漏的通道,其生长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1)气水通道形成阶段:向上运移的甲烷流体在沉积物孔隙中逐渐形成气水通道;(2)外圈层形成阶段:当向上运移的甲烷与硫酸盐发生甲烷厌氧氧化时,逐渐形成晶体较大、晶形较好的八面体黄铁矿外圈层;(3)内圈层形成阶段:随着甲烷浓度逐渐降低,在气水通道中的微生物作用下,剩余甲烷与向下运移的硫酸盐继续反应形成莓球状黄铁矿内圈层。因此,南海北部的泥岩中大量发育的管状黄铁矿常常与地层中甲烷水合物的存在有关。
- 石思思吴朝东梁金强王熠哲叶云涛方允鑫马健翟俪娜
- 关键词:西沙海槽硫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