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 作品数:21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上海及邻近地区Pb震相识别被引量:4
- 2017年
- 收集2009年以来上海地区近震事件,并重新进行震相拾取。通过走时曲线、时频分析等识别震相的辅助手段,确认震相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地震的Pb波作为初至震相时,震中距约100 km;初至震相是Pb波时,地震波形类似于正弦波且周期较大。
- 孙冬军刘芳王鹏
-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走时曲线
- 汤加火山喷发对不同区域背景噪声的影响
- 2023年
- 当地时间2022年1月15日汤加Hunga Tonga-HungaHa’apai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引发了MS 5.8地震和海啸。为了研究汤加火山喷发对全球范围内台站背景噪声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选取2022年1月1—20日震中距0°—150°的1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0°—60°的7个地震台站进行极化分析。通过分析各地震台站噪声功率谱密度及极化分析结果后发现:虽然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海啸波,但是除了震中距120°范围内地震台站10—30 s周期的PSD值在火山地震发生后有明显变化外,其他地震台站不同周期的PSD值变化与汤加火山喷发均无相关性。汤加火山喷发没有改变1—30 s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区,各台站的背景噪声来源方向较稳定,但不同频段的背景噪声来源有一定的差异性。
- 孙冬军刘芳王鹏
- 基于PMC方法的上海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评估被引量:3
- 2020年
- 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选取上海测震台网13个地震台站及周边省市地震台2008—2019年记录的171个地震,计算各地震台及上海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并模拟增加新的地震台站后台网监测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地表基岩台的监测能力较深井台强,且受噪声和地铁影响,市区深井台监测能力较低;②整体上,台站密布的松江和青浦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 0.7。台站稀疏的浦东、奉贤、崇明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 1.3;③若在上海南部增设奉贤海湾台,可整体提高上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
- 王鹏毕波毕波刘菲林航毅王军
- 关键词:PMC地震监测能力
- 提升台站供电持续性的方法研究
- 2022年
- 上海地震台针对测震台网参评台站电源故障发生后需快速修复、避免断记这一时效性需求特点,研发的台站电源系统具备可快速有效自修复的功能。该系统中的相关电路模块在台站应用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减少了断记时间,提高了运行率和运行质量。
- 林航毅裴晓裴晓王鹏王仁涛
- 关键词:自修复UPS
- 台风黑格比和巴威对地脉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台风引起的海浪通常可加强地脉动能量,而地脉动的激发机制和噪声源位置存在一定争议。通过计算沿海和内陆的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20年7月1日—9月1日连续波形数据的功率谱密度并对连续波型数据进行极化分析,定量讨论台风期间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值变化,研究佘山台、大洋山台、横湖台、天平山台和秦皇山台的噪声源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台风黑格比和巴威明显加强了双频地脉动功率谱密度值,尤其对于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加强作用更为显著,对于单频地脉动及≥20 s周期地脉动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佘山台、大洋山台、秦皇山台、天平山台和横湖台记录的短周期双频地脉动可能是邻近海域不同噪声源起主导作用;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噪声源方向一致性较好,指向南南西方向,可能受到南海海域或者更南边的源区的影响,而单频地脉动则主要受到海岸线上不同噪声源的影响。
- 孙冬军刘芳王鹏王鹏王成睿
- 关键词:台风地脉动功率谱密度噪声源
- 2021年11月17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海域M_(S)5.0地震快速测定与应急产品产出被引量:1
- 2022年
-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北京时间)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M_(S)5.0地震。江苏盐城、南通等地区震感强烈,上海普遍有感,山东和浙江等部分地区亦有震感。上海地震台在震后7 min发布人工速报结果,并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品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仪器烈度和余震精定位等数据。本次地震发生在黄海南部坳陷地区,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断层呈NE走向,余震主要沿主震NE方向拓展约20 km,深度集中在15 km以内范围。
- 于海英魏薇魏薇刘芳王鹏王俊菲刘芳邵永谦毕波
- 关键词:地震速报震源机制地震烈度数据产品
- 辽宁及邻区背景噪声相速度结构研究
- 2021年
- 收集辽宁及其周边地区(吉林、河北、山东、内蒙)70个宽频带地震仪2012年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面波群速度及相速度图像。利用台站对互相关方法,提取瑞利面波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FTAN)获取2416条相速度频散曲线,从中筛选1661条信噪比较高的频散曲线。将研究区以0.25°×0.25°进行网格化,采用Ditmar等提出的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得到周期10—40 s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及相速度结构分布图。与群速度结果相比,分辨率更高,研究区大部可达0.5°×0.5°(局部可达0.25°×0.25°)。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面波相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在周期10—15 s的群速度图中,浅层及中上地壳速度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地貌及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盆地及沉积层低速,山区隆起高速,且在高低速转换带多为地震孕震区;在周期20—30 s相速度结构图中,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深度范围内,相速度速度结构主要受地壳厚度及渤海湾内巨厚沉积层的影响,在海城至大连区域内出现的低速异常推测为地下热物质上涌;随着深度的增加,在周期30—40 s的相速度图中,速度分布逐渐受控于莫霍面起伏,明显变化出现在辽东半岛,由高速变为低速。
- 冯策于海英邵永谦毕波王鹏
- 关键词:互相关
- 浙江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活动发震机理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本文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9月12日至12月30日浙江珊溪水库发生的4 184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对11次M_L≥3.0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反演,讨论了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水库水位与地震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的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2014年震群序列发生在2006年震群序列NW向延伸的方向上,两者形成一条线性条带,该条带平行分布于双溪—焦溪垟断裂南侧.重定位得到的震源主要在0.7—6km深度范围内分层分布,垂直于地震条带走向的震源剖面刻画出的结构面以高角度倾向SW.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多数地震为走滑型,均存在一个与地震条带走向一致的NW向节面,呈右旋走滑错动性质.考虑到断裂的定位误差,线性分布的震群活动极有可能沿双溪—焦溪垟断裂的破裂面活动,精定位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刻画出了该断裂的几何结构和活动性质.但由于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6km以上,因此震群活动不能归为双溪—焦溪垟断裂活动的结果,即双溪—焦溪垟断裂不是这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而且仍然属于水库诱发地震,而水库地震存在激发该断裂发生构造地震的可能.水库水位上升或者下降与震群活动关系不大,震群活动有随时间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可能是库水沿库底断层破裂面长期渗透和扩散增加了孔隙压所致.
- 王鹏孙冬军任烨于俊谊温燕林朱艾斓
- 关键词:珊溪水库震群序列发震机理水库诱发地震
- 长三角区域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 2022年
- 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选取长三角地区测震台网173个地震台站及周边省市地震台2009—2020年记录的2 722个地震,计算各地震台及长三角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测震台网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存在不均匀现象,在台站密布的苏北和江浙沪交界地区,地震最小完整性震级ML为0.8~1.2,而在台站稀疏、覆盖层较厚的苏中地区,安徽大部及浙江沿海地区,监测能力稍弱,最小完整性震级ML为1.5~2.0。
- 王鹏魏薇魏薇刘菲王成睿
- 关键词:地震监测能力地震
- 基于标准时频变换的上海地区地震与爆破识别被引量:1
- 2022年
- 以上海地区记录到的天然地震和“4·20”上海中环中心爆破、“4·26”浦东爆破为例进行标准时频变换分析,并对得到的标准时频谱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时频谱进行对比可看出:经过NTFT变换后的数据相对于小波变换、时频域的分辨率有显著的提升,可更为清晰地展示出地震信号和背景噪声的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不明显的地震波形,甚至被噪声淹没的地震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上海地区天然地震与爆破事件的频率均主要分布在20~40 Hz范围内,频带范围差异不大;天然地震能量信号多集中在20 Hz附近,而爆破事件能量信号则大致集中在30~40 Hz之间;天然地震能量分布呈现“多峰”特征,而爆破事件则表现出相对“少峰”,主要呈现出高能量、小范围冲激形式的特点。
- 邵永谦王国成彭钊于海英王鹏王鹏
- 关键词:天然地震人工爆破时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