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和骨水泥灌注螺钉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及骨水泥灌注螺钉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观察组采用骨水泥灌注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伤椎恢复情况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74±11.97)min和(76.54±16.85)mL,大于对照组的(73.62±10.35)min和(5.99±1.51)mL(均P<0.05)。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70±0.33)分和(1.24±0.38)分,低于对照组的(1.91±0.37)分和(2.88±0.47)分;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8.51±1.51)分和(15.05±2.88)分,低于对照组的(21.01±0.99)分和(28.84±3.24)分(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前缘高度压缩率及后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12.13±1.52)%和(3.01±0.28)%,低于对照组的(17.83±3.35)%和(4.11±0.46)%(均P<0.05)。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再骨折率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骨水泥灌注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再骨折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邱军 汤愈 张伟关键词:骨质疏松 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保留后柱韧带复合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减压术中保留后柱韧带复合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01—2014-01诊治的5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减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术中保留后柱韧带复合体,对照组25例切除后柱韧带复合体。结果 55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2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后柱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椎体前、后柱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减压术中保留后柱韧带复合体,虽然术后初期效果未能得到明显体现,但是对于患者后期胸腰椎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邱军 杨金华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钉 内固定 椎板减压 植骨融合 应用key-hole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key-hole技术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组采用key-hole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节段Cobb角和椎体高度、颈椎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及颈椎功能障碍。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分别为(133.65±7.21)min、(38.76±9.64)mL和(0.78±0.23)cm,小于对照组的(147.23±9.84)min、(128.52±21.39)mL和(5.49±1.46)cm(均P<0.001)。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4±0.53)d、(4.21±0.79)d和(10.30±1.58)天,短于对照组的(2.89±0.66)d、(5.30±0.84)d和(12.59±1.92)d(均P<0.001)。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11.76%(P<0.05)。治疗后观察组手术节段的Cobb角、椎体高度分别为(22.08±1.84)°、(145.38±4.30)mm,低于对照组的(24.21±1.97)°和(150.46±5.42)mm(均P<0.001)。观察组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2.49±0.70)分、(23.14±3.79)%,低于对照组的(3.32±0.84)分和(28.95±4.20)%,颈椎功能评分(14.18±1.29)分高于对照组的(12.26±1.43)分(均P<0.001)。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中应用key-hole技术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后路减压术,不仅能缩短手术用时,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还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更好改善颈椎功能,解除颈椎疼痛和功能障碍。 邱军 杨洋 汤愈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术 ACDF结合Peek-Prevail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bone fusion,ACDF)术中采用Peek-Prevail融合器内固定与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1采用ACDF治疗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0例术中采用Peek-Prevail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0例术中采用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JOA评分、NDI评分、疼痛VAS评分。结果 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较对照组大,JOA评分较对照组高,NDI评分、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术中采用Peek-Prevail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邱军 张伟 张涛关键词:脊髓神经功能 PEID与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20-06诊治的5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25例采用PEID治疗(PEID组),25例采用PETD治疗(PETD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8个月。PEID组出现1例神经根性疼痛,PETD组出现2例神经根性疼痛,经止痛、消肿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ET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EID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更短。 潘文明 杨金华 张涛 黄开 邱军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对比 2020年 目的观察进行髓核摘除术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与经皮椎间孔镜法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对比。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法,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0.6±0.2)cm、术中出血量(29.8±5.4)m L、手术时间(68.9±9.6)min、住院时间(5.9±1.8)d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h观察组VAS评分(3.2±1.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临床优良率70.00%,并发症发生率6.67%均优于对照组2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4.320,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法与小切口椎板切开法在髓核摘除术中治疗效果相同,但是,经皮椎间孔镜法具有对患者身体损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邱军 张伟 张涛关键词:髓核摘除术 颈椎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在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0年 目的:分析颈椎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在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和颈椎功能、颈椎前凸角及颈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治疗前神经和颈椎功能评分观察组为6.39±1.59分,对照组为6.40±1.58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观察组为42.87±3.35分,对照组为42.91±3.40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和颈椎功能评分观察组为10.78±2.88分,对照组为8.56±2.12分,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观察组为19.35±1.54分,对照组为26.70±2.31分,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颈椎前凸角观察组为13.21±3.50°,对照组为13.18±3.53°,颈椎间隙高度观察组为5.79±1.08 mm,对照组为5.80±1.07 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椎前凸角观察组为24.22±4.45,对照组为20.12±3.15,均大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颈椎前凸角较观察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椎间隙高度观察组为9.40±1.37,对照组为7.38±1.25,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植骨总融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术中采用颈椎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颈椎退行性病变,与传统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比较,能明显改善患者颈椎和神经功能,增大颈椎前凸角及颈椎间隙高度,提升植骨总融合率,降低并发症的� 邱军 张伟 张涛关键词:颈椎退行性病变 Peek-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结合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Peek-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结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20-06采用Peek-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结合ACDF治疗的21例单节段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记录术后吞咽困难与骨折融合情况情况。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手术时间78.0~105.0 min,平均91.2 min,术中出血量29.0~61.0 mL,平均43.2 mL。末次随访时2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器未出现前后移位。4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其中3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消失。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结合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影像学改善效果稳定,并发症少,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张涛 张伟 邱军 杨金华 黄开 潘文明关键词:临床疗效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比较 2022年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PETD组25例,PEID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腰椎功能评估临床疗效。结果: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4个月。PETD组手术时间为92.3±15.1 min、术中透视次数34.6±5.5次,分别多于PEID组的65.3±9.2 min和4.1±1.1次;术后卧床时间5.3±1.9 h、住院时间4.9±1.5 d,分别少于PEID组的16.9±5.6 h和6.4±2.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3.9±1.2分、7.2±1.1分和59.6±7.3分,PEID组分别为3.6±1.1分、6.9±1.4分和62.2±6.9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2.3±0.9分,3.1±1.2分和24.5±5.1分,PEID组分别为2.7±1.1分、2.8±1.1分和25.9±4.3分,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1.8±0.8分、1.9±0.7分和13.4±4.3分,PEID组分别为1.7±0.5分、1.8±0.6分和14.8±4.1分,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为88.0%,PEID组优良率为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PEID组有2例术后仍有轻度患侧下肢痛,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PETD组有1例术后患侧下肢麻痛伴跖曲肌力下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PETD及PEID均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 潘文明 张伟 邱军 杨金华 黄开 张涛关键词: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研究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患者效果及预后,并分析影响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3年11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内窥镜下PELD治疗的腰椎间突出症患者86例。根据术后一年随访期间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PELD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因素。结果: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PELD,术后预后良好69例和预后不良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Modic改变等级(OR=0.132,95%CI=0.109-0.715)、Pfirrmann分级(OR=1.232,95%CI=0.910-1.433)、术后负重劳动(OR=1.372,95%CI=1.082-1.274)以及术后髓核残留(OR=3.122,95%CI=2.172-3.192)是PELD治疗效果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仍有部分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其与Modic改变等级和Pfirrmann分级等级较高,术后负重劳动以及手术髓核清除不完整有关。 张涛 潘文明 邱军 汤愈 黄开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PELD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