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真珍

作品数:21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抗体
  • 3篇疾病进展
  • 3篇肝炎
  • 3篇IGG4
  • 3篇病毒
  • 2篇多态
  • 2篇血浆
  • 2篇血清
  • 2篇血药
  • 2篇血药浓度
  • 2篇药浓度
  • 2篇异常凝血酶原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机构

  • 18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大学
  • 1篇红河哈尼族彝...
  • 1篇三六三医院

作者

  • 18篇苏真珍
  • 10篇蔡蓓
  • 6篇吴晓娟
  • 5篇黄卓春
  • 4篇陈捷
  • 4篇王兰兰
  • 4篇魏彬
  • 3篇白杨娟
  • 3篇杨滨
  • 3篇王丽
  • 3篇胡静
  • 2篇罗俐梅
  • 2篇秦莉
  • 2篇李立新
  • 2篇谭斌
  • 2篇邹远高
  • 1篇安云飞
  • 1篇李壹
  • 1篇谢轶
  • 1篇黄珣钡

传媒

  • 4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标记免疫分析...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第6届中国医...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中华临床实验...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NPLA3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间相关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PNPLA3rs738409基因突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Embase、Ovid数据库,搜索有关PNPLA3rs738409基因多态性与单纯非酒精性肝病肝损伤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4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提取数据资料后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PNPLA3rs738409位点发生突变的患者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突变的人群,而在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的研究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PLA3基因的突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有密切相关性。
魏益国陈捷石明巧吴晓娟苏真珍蔡蓓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非酒精性肝病META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疾病进展程度与宿主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CYP3A5和人类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型与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87例慢性乙肝、163例乙肝肝硬化、174例乙肝肝癌患者外周血标本,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高分辨熔解曲线(HRM)法对患者的CYP3A5和MDR1C3435T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CYP3A5和MDR1C3435T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慢性乙肝组与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CYP3A5(6986A>G)A基因或MDR1C3435T的T基因的乙肝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杨旭洁卢永杰陈捷吴晓娟苏真珍蔡蓓
关键词:乙型肝炎CYP3A5基因MDR1基因
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功能紊乱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研究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肝脏疾病,有可能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其发展过程与宿主自身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其中Th1、Th17、CD8+CD28+CTL等诱导免疫活化,CD4...
陈捷王兰兰付阳李壹苏真珍罗俐梅廖云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者疾病进展
文献传递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物学特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近诊断并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394例。从病历中收集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无微血管浸润、有无远处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等临床信息;收集患者诊断时和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甲胎蛋白、PIVKA-Ⅱ、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分析PIVKA-Ⅱ水平与肿瘤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结果与术前低血清PIVKA-Ⅱ水平(≤40 mAU/mL)的HCC患者相比,术前高血清PIVKA-Ⅱ水平(>40 mAU/mL)的HCC患者肿瘤直径更大[5.00(3.00,9.00)vs.2.50(1.63,4.95)cm,P<0.001],更容易形成门静脉癌栓(16.61%vs.3.75%,P=0.003)和微血管浸润(43.67%vs.11.11%,P<0.001),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更严重(P<0.001),且甲胎蛋白[186.05(6.86,1210.00)vs.17.83(4.33,231.95)ng/mL,P<0.001]、谷丙转氨酶[38.00(26.00,66.25)vs.32.00(22.00,51.00)U/L,P=0.018]、谷草转氨酶[42.00(30.00,76.00)vs.34.00(25.50,48.25)U/L,P<0.001]、γ-谷氨酰转肽酶[71.00(39.00,165.50)vs.55.50(25.00,93.00)U/L,P=0.005]水平更高。BCLC分期0期的HCC患者,PIVKA-Ⅱ阳性率仅为51.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VKA-Ⅱ>40 mAU/mL是微血管浸润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6.588,95%置信区间(1.645,26.383),P=0.008],且PIVKA-Ⅱ水平预测微血管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1[95%置信区间(0.693,0.830)],灵敏度为66.22%,特异度为79.06%。结论在HBV相关HCC患者,高PIVKA-Ⅱ水平与不良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并且是肿瘤微血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俐梅苏真珍赵文玲蒙立业李立新蔡蓓白杨娟黄卓春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异常凝血酶原
IgG4相关疾病累及多系统1例
2020年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或组织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皮肤、肺部受累少见。IgG4-RD患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确诊难度较大。本文报道1例因“全身散在皮疹”、“咳嗽”、“多发淋巴结增大”就诊的患者,最终确诊为皮肤、肺、淋巴结等多器官受累的IgG4-RD,旨在加深对该病的临床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同时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病例参考。血清学IgG4检测是目前较为实用的IgG4-RD筛查指标,需加强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魏彬李海龙吴晓娟苏真珍蔡蓓
关键词:皮肤
广东地区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广东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的结果,统计其种类和阳性率,为临床医生能更好的为病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100检测特异性过敏原IgE,统计送我中心的1131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
谭斌秦莉苏真珍
可溶因子的表达与肝移植后HBV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在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表达差异及2种感染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析比较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与未复发者,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sCTLA-4、sCD28、sCD80、sCD86、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差异。结果 CHB患者sCTLA-4、sCD80、sCD86、IFN-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但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者IFN-γ显著低于未复发者(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sCTLA-4及sCD86水平与病毒复制相关,sCD80及IFN-γ水平与肝脏损伤有关。结论负性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可作为反映CHB感染的标志物,但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者仅IFN-γ可作为反映感染的标志物。
杨旭洁陈捷蔡蓓苏真珍吴晓娟石明巧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复发肝移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血浆中阿立哌唑血药浓度
邹远高白杨娟苏真珍王兰兰
抗凝血酶Ⅲ评价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疾病进展和28天死亡率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在评价HBV感染相关急性失代偿肝硬化(acute decompensated cirrhosis,AD)患者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疾病进展多器官系统衰竭和28 d死亡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447例未使用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其中ACLF患者269例、AD患者178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指标,采用Sysmex CS5100血凝仪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活性。结果AD组中住院进展为ACLF的患者基线ATⅢ活性显著低于未进展组[36.2%(22.7%,49.3%)vs 47.8%(38.3%,61.4%),P=0.021],ATⅢ活性用于鉴别诊断ACLF与A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ROC)为0.906。ACLF患者中,ATⅢ活性与MELD评分(rs=-0.344,P=0.000)、CLIF-C ACLF评分(rs=-0.311,P=0.000)和CLIF-C OF评分(r s=-0.315,P=0.000)呈负相关;ATⅢ活性在凝血功能衰竭及肾衰竭患者中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TⅢ活性≥20.1%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高于ATⅢ<20.1%组患者(22 d vs 17 d,P=0.001)。治疗5 d后28 d死亡组患者ATⅢ活性也较存活组明显降低[17.8%(12.6%,25.2%)vs 22.6%(18.1%,30.9%),P=0.020]。结论基线ATⅢ活性水平可作为临床医生鉴别诊断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作为评估ACLF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密切监测血浆ATⅢ活性有助于准确评估AD和ACLF患者疾病状态。
吴晓娟赵文玲苏真珍黄珣钡袁宇珊魏彬王兰兰蔡蓓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
数码液相芯片法检测特异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诊断效能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比较数码液相芯片法(digital liquid chip method, DLCM)检测血清抗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抗体和抗蛋白酶3(proteinase 3, PR3)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符合率, 探讨其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的临床诊断效能, 为临床实验室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选取2021年1-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临床免疫室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样本307例, 收集其血清样本及相关临床信息, 同时采用ELISA和DLCM平行检测血清样本中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水平, 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IIF)就两种方法学差异样本进行复测验证。采用SPSS 26.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Cohen′s kappa系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运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AA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显示, 采用ELISA和DLCM两种方法平行检测抗MPO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ELISA 63例和DLCM 44例, 阴性例数分别为ELISA 244例和DLCM 263例;检测抗PR3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ELISA 34例和DLCM 28例, 阴性例数分别为ELISA 273例和DLCM 279例。两种方法检测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的检测结果均有良好的一致性与符合率, 其中抗MPO抗体总符合率为92.51%, 阳性符合率为66.67%, 阴性符合率为99.18%,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 kappa=0.741, 具有较强一致性;抗PR3抗体总符合率为96.74%, 阳性符合率为76.47%, 阴性符合率为99.27%,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 kappa=0.821, 具有很强一致性。IIF复测差异样本结果均显示DLCM结果与IIF结果符合率更高。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联合检测性能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DLCM的特异度优于ELISA, 其敏感度较ELISA偏低。综上, DLCM检测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
王丽苏真珍胡静黄卓春高雪丹杨滨
关键词:免疫学技术自身免疫酶联免疫吸附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