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艳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蛋白酶活化受...
  • 2篇蛋白酶活化受...
  • 2篇血小板
  • 2篇预后
  • 2篇受体
  • 2篇活化
  • 2篇活化受体
  • 1篇代偿
  • 1篇心绞痛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管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高艳
  • 3篇覃月秋
  • 2篇楚罗湘
  • 1篇何柳平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QT、QRS时限、Tp-Te间期评价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心电图QT、QRS时限、Tp-Te间期在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设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无心血管疾病史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在入院当日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其临床结局分为终点事件组和非终点事件组。比较各组QT间期、QRS时限、Tp-Te间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电图QT间期、QRS时限、Tp-Te间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终点事件亚组心电图QT间期、QRS时限、Tp-Te间期显著大于非终点事件亚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取Tp-Te间期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价值最高,Tp-Te≥120.50ms灵敏度89.70%,特异度91.70%。结论心电图QT间期、QRS时限、Tp-Te间期对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作用,但Tp-Te间期能够更好地反映心室复极过程,预测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更高。
高艳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的表达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的表达,为探讨多种途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研究共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1组(UA-1组,任何一支血管狭窄≥75%)、不稳定型心绞痛2组(UA-2组,50%≤任何一支血管狭窄<75%)、对照组(Cont组,冠脉造影、心肌酶谱正常),每组30例。通过ELISA方法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AR-1的表达。结果 Cont组、UA-2组、UA-1组、NSTEMI组、STEMI组的PAR-1浓度依次逐渐升高,分别为(2.35±0.10)ng/ml、(2.66±0.14)ng/ml、(2.85±0.17)ng/ml、(3.81±0.15)ng/ml、(3.95±0.24)ng/ml,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869,P<0.001),5个研究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STEMI和NSTEMI组间、UA-1和UA-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急性心肌梗死各组(STEMI、NSTEMI组)与心绞痛各组(UA-1、UA-2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或P<0.05),ACS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CS患者血小板PAR-1表达明显增加,PAR-1通路激活可能是ACS发生的始动因素,因此适当抑制PAR-1表达或许成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新的有效靶点。
覃月秋楚罗湘高艳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蛋白酶活化受体-1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25例SAP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入院时富血小板血浆中PAR-1的水平,记录随访18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AR-1对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分析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SAP患者PAR-1水平为(2. 79±0. 34) pg/ml。TC、LDL、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PAR-1水平均为SAP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 <0. 05)。当PAR-1为2. 854 ng/ml时,其预测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 1%、91. 4%。结论 PAR-1水平升高是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评估SAP长期预后的指标。
覃月秋高艳潘程婕楚罗湘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长期预后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6
2017年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大于60岁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接受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洋地黄、利尿剂、硝普钠或硝酸酯类药物等)的基础上,观察组用左西孟旦注射液持续静滴24 h,对照组用多巴胺持续静滴24 h。用药前和用药后24 h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尖四腔、三腔、二腔长轴切面观获得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体应变峰值,在左室基底部、心尖部短轴切面观获得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AR)、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BR)及左室整体旋转角度峰值(PTW),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LVED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脏各部位应变峰值以及左室旋转参数PAR、PBR、PT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左西孟旦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早期定量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
何柳平覃月秋高艳
关键词:心力衰竭左西孟旦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