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阳 作品数:22 被引量:76 H指数:7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腔内治疗的49例股胴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DCB组),24例行普通球囊治疗(POBA组),术后对比两组的中短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DCB组与POBA组相比,术后3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比87.5%,P〉0.05),但术后6、12个月DCB组一期通畅率较POBA组明显升高(分别为88.0%比66.7%,80.0%比50.0%,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的最小管腔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晚期管腔丢失率明显低于POBA组(P〈0.05)。结论DCB治疗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 牛晓阳 王兵 吴斐 李阳 王广华 孙利坤 刘晓哲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脑胶质瘤组织SNAT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人钠耦合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human sodium coupled neutral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SNAT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观察89例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和瘤周组织中的SNAT1的表达与分布,其中低级别胶质瘤55例(WHOⅠ-Ⅱ),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34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蛋白质印迹中SNAT1的表达,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分析SNAT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观察SNAT1的不同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Cox回归模型。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SNAT1的表达明显高于瘤周组织(t=-9.803,P=0.001),高病理级别组织中SNAT1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t=-6.682,P=0.003);SNAT1的表达与胶质瘤直径,病理级别有关(χ-2=4.963,8.527,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病理级别,SNAT1蛋白不同表达为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NAT1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胶质瘤生物学特征及评价患者预后的分子新靶点。 王新军 杨卓 杨如意 袁小威 孙利坤 牛晓阳关键词:胶质瘤 病理参数 预后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1例 2021年 54岁男性患者,突发头晕,前胸壁及上腹部疼痛1天余转入我院,胸腹主动脉CTA提示胸主动脉DebakeyⅢ型夹层,腹主动脉及双髂动脉闭塞,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位于真腔,右肾动脉位于假腔。稳定后,急诊行腔内手术,术中造影发现主髂动脉闭塞,导丝无法上行。反复尝试后,导丝导管艰难开通闭塞段,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烟囱"技术,且腹主动脉置入支架,再行"对吻"技术再通主髂闭塞段。术后造影显示血流全程通畅。术后3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假腔明显吸收,双肾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别。 贺艺 王兵 王越 李阳 牛晓阳 吴斐 郭鹏关键词:主髂动脉闭塞 腔内治疗 肾血流灌注 左肾动脉 前胸壁 杂交手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附45例报告)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杂交手术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Ⅱ(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5例(52条患肢),均采用杂交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相关临床指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一期、二期血管通畅率情况,不同Fontaine分级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或截肢病例。手术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31±0.15、0.77±0.35,间歇性跛行距离分别为(154±49)、(560±63)m,手术前后比较,P均<0.05。7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肺部感染2例、股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切口液化坏死2例。患者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1.15%,二期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8.08%、94.23%、90.38%。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血管通畅率高于Ⅲ、Ⅳ级患者(P均<0.05),Ⅲ、Ⅳ级患者之间一期血管通畅率比较P>0.05。结论杂交手术是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单纯腔内治疗的高危重症患者。 牛晓阳 王兵 丁语 吴斐 李阳 王广华关键词:杂交手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在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肾动脉ISR患者(狭窄程度≥70%)的病历资料,采用CBA重建肾动脉血运。术后随访12~31个月,平均(16.41±5.21)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收缩压、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血清肌酐(SCr)。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手术,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程度由术前[(84.83±7.36)%]下降至术后[(21.92±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肾动脉闭塞、夹层动脉瘤、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CBA术后、1 a随访时,肾动脉PSV、收缩压均低于术前(P<0.05);CBA术后、1 a随访时,SC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随访时,发生ISR 2例,再狭窄率为16.67%,狭窄程度约为50%,未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CBA治疗肾动脉ISR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浩 王兵 王越 李阳 吴斐 王梦宇 牛晓阳关键词:肾动脉狭窄 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 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杂交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用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通畅率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患肢通畅率。结果:56例患者(65条患肢)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截肢或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8/56)。术后平均ABI较术前升高(0.76vs.0.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168m提高至53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级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12~33个月,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5%、81.54%、70.7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6%、95.38%、90.77%。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牛晓阳 王兵 吴斐 刘俊超 孙利坤 刘晓哲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动脉 外科手术 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评价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结论: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卢维龙 王兵 吴斐 孙利坤 牛晓阳 王梦宇 潘锦轩 许恒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 股动脉 斑块切除术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刘晓哲 王兵 刘俊超 丁语 吴斐 牛晓阳 孙利坤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 通畅率 不同运动方式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及动态血压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对比不同运动方式对中年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及动态血压(ABP)的影响,为优化康复运动处方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中年高血压患者分为有氧运动组、抗阻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及用药方式不变,在此基础上有氧运动组、抗阻训练组患者分别辅以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3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12周。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评估各组患者炎症因子含量、内皮功能以及24 h ABP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对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均耐受良好。与组内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有氧运动组、抗阻训练组日间收缩压(SBP)和24 h SBP均显著降低(P<0.05),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指数明显增加(P<0.05),此外有氧运动组血浆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及内皮素-1(ET-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干预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规律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均有利于控制中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并以有氧运动的干预效果更佳。 杨志军 任山常 杨进华 牛晓阳关键词: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 高血压 炎症反应 内皮功能 动态血压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刘文江 王兵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