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被引量:30
- 2020年
- 分析植物叶片(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动态,不仅有助于认识植物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等生理生态过程,也有利于认识植物化学计量的动态平衡关系。该文选择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18种常见植物,在生长季的6–9月,每半月一次进行连续采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主要结果:(1)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不同步,其中叶片N、P含量的季节变化体现了明显的稀释作用。(2)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不同功能类群间差异显著,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的叶片N、P含量显著低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而其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3)叶片N、P含量显著正相关,叶片C:N和C:P分别与N和P含量显著负相关,可能体现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的内在耦合机制。(4)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均呈现等速生长关系,且等速生长关系在生长季保持稳定。
- 熊星烁蔡宏宇李耀琪马文红牛克昌陈迪马刘娜娜苏香燕景鹤影冯晓娟曾辉曾辉
- 关键词:异速生长叶片典型草原
- 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2020年
- 生物标志物是环境和地质体中记载着原始生物母质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其含量可以指征特定生物来源对天然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其组成和同位素信息还可以记录有机质的转化及环境信息。与传统元素及组分分析相比,生物标志物为研究天然有机质的来源、动态变化和转化特征提供了具有高度专一性和灵敏度的工具,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特别是,与生态系统观测以及控制实验相结合,生物标志物在揭示微生物的活性与碳源变化、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开发的生物标志物单体同位素分析也在生态系统碳氮周转与食物网研究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研究潜力。基于此,该文综述了生态系统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分析方法和应用方向,总结了生物标志物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使用生物标志物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 冯晓娟王依云刘婷贾娟戴国华戴国华刘宗广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土壤有机质碳循环食物网
- 不同类型湿地CO_(2)︰CH_(4)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整合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湿地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CH_(4)在百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45倍,因此深入研究湿地CO_(2)︰CH_(4)的排放比例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理解和预测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类型湿地中CO_(2)︰CH_(4)排放比例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藓类泥炭沼泽、滨海湿地和稻田中CO_(2)︰CH_(4)排放比例显著高于草本沼泽、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等其他类型湿地;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与pH和水位显著负相关,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可见,藓类泥炭沼泽低水位和低pH抑制CH_(4)排放是导致其CO_(2)︰CH_(4)排放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滨海湿地高盐分抑制CH_(4)排放是其CO_(2)︰CH_(4)排放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与自然湿地相比,稻田CO_(2)︰CH_(4)排放比例高与其人为施肥和稻草还田抑制CH_(4)排放有关。此外,大气温度、土壤温度、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因子也对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它们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目前,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和影响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亟待加强不同类型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周镭戴国华朱二雄冯晓娟
- 关键词:湿地温室气体影响因素
- 中性糖在土壤中的来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不同结构的单糖。土壤中的中性单糖也叫中性糖,主要包括木糖、核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鼠李糖。其中,植物来源的糖主要为五碳糖,如木糖和阿拉伯糖;微生物来源的糖主要包括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六碳糖。研究中常利用六碳糖和五碳糖的比例指示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中性糖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量来源,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整合了近30年土壤中性糖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提取中性糖的常用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壤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来源和周转特征,综述了影响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中性糖在耕地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和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GM/AX)在不同土地利用间差异不显著,而(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RF/AX)则表明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高于针叶林和耕地。不同密度的土壤组分中,轻质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比重质组分高,重质组分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较多;就不同粒径(或团聚体)而言,黏粒(或微团聚体)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更丰富。有关影响土壤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如耕种和放牧等),而有关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
- 刘程竹贾娟戴国华马田冯晓娟
- 关键词:土壤影响因素
- 排水对我国两种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 2024年
- 湿地储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SOC),并受到人为排水的强烈影响。然而,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对不同湿地碳循环(特别是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两种典型湿地(贫营养型的大九湖湿地和富营养型的红原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短期和长期排水对SOC降解、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和短期排水显著提高了两种湿地SOC降解速率(从淹水处理的1.47μg C·g^(-1)·h^(-1)升高到排水处理的2.47μg C·g^(-1)·h^(-1))、葡萄糖来源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从0.21 mg C·g^(-1)升高到1.00 mg C·g^(-1))和CAE(从0.29升高到0.73),但未改变CUE(变化范围为0.34~0.86)。长期排水提高了大九湖湿地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但降低了红原湿地β-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综上,排水主要通过增强微生物胞内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提高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泵”作用和效率,同时加速了SOC降解。
- 贾娟李星奇冯晓娟
- 关键词:湿地排水
- 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中脂肪酸的分布特征”一文的更正说明被引量:6
- 2016年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46卷第6期第756~766页出版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中脂肪酸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由于作者粗心,将土壤全碳(c)误写为土壤有机碳(0C),导致文章中部分涉及土壤C的内容需要进行更正,具体更正内容如下:
- 戴国华朱珊珊刘宗广陈立同贺金生冯晓娟
- 关键词:高寒草地脂肪酸土壤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