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萌萌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卵巢
  • 4篇META分析
  • 3篇蛋白
  • 3篇卵巢癌
  • 2篇尿液
  • 2篇附睾
  • 2篇HE4
  • 1篇蛋白2
  • 1篇多囊
  • 1篇多囊卵巢
  • 1篇多囊卵巢综合
  • 1篇多囊卵巢综合...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清
  • 1篇血清HE4
  • 1篇循证
  • 1篇循证医学
  • 1篇抑郁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7篇贾萌萌
  • 4篇田晓予
  • 4篇程晓琳
  • 2篇王瑞芳
  • 1篇王爱红
  • 1篇王盈
  • 1篇李晶晶
  • 1篇孙宗立
  • 1篇邓洁
  • 1篇韩艳艳
  • 1篇闫真

传媒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现代疾病预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尿液HE4对卵巢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卵巢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其致死率位居首位。每年大约有220,000的患者发生卵巢肿瘤,且160,000人死亡。它的高死亡率可能是由于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有效的筛查和诊断方法,超过75%...
贾萌萌
关键词:卵巢癌附睾分泌蛋白循证医学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和6型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5,HSD17B5)和6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6,HSD17B6)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CNKI、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HSD17B5或HSD17B6基因多态性与PCOS相关性的研究报告,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两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5篇文献涉及HSD17B5 rs3763676 SNP与PCO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共包括病例组899例和对照组751例其中2篇因研究人群中的G突变基因为稀有基因无法进行HWE检验及统计学分析而只进行了定性描述性分析,3篇进行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3763676基因多态性与PCOS易感性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1,95%CI:0.98~1.49,P=0.070;GG+AG vs AA:OR=1.26,95%CI:0.85~1.86,P=0.250;GG vs AG+AA:OR=1.35,95%CI:0.86~2.12,P=0.190;GG vs AA:OR=1.47,95%CI:0.91~2.38,P=0.110;AG vs AA:OR=1.19,95%CI:0.79~1.78,P=0.410)。4篇文献关于HSD17B6 rs898611 SNP,共包括病例组1 065例和对照组942例,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共显性模型CC vs 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CC vs TT:OR=1.46,95%CI:1.02~2.09,P=0.040),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 vs T:OR=1.13,95%CI:0.96~1.32,P=0.140;CC+CT vs TT:OR=1.06,95%CI:0.88~1.27,P=0.570;CC vs CT+TT:OR=1.48,95%CI:0.95~2.29,P=0.080;CT vs TT:OR=0.99,95%CI:0.81~1.21,P=0.950)。结论HSD17B5 rs3763676和HSD17B6 rs898611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发病尚不能提示存在相关性。
李青春邢莹莹贾萌萌程晓琳田晓予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
某地区1716例孕妇无创DNA产前筛查与唐氏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某地区孕妇无创DNA产前筛查及唐氏筛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妊娠中期孕妇选择合适的产前筛查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某地区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进行无创DNA产前筛查且有唐氏筛查结果的中孕期妇女1716例,对两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其一致性。结果研究对象无创DNA检测结果与其唐筛结果有较大差异,无创DNA检测结果异常者34例(1.98%)低于唐筛结果异常者1325例(77.21%);26~30岁年龄段为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发年龄段;两项检测结果均异常者23例(1.34%),均正常者380例(22.14%),唐筛与无创DNA筛查结果的符合率为23.48%;产后随访发现,两项筛查结果均异常者中,1例超雌综合征,1例21号染色体异常,1例7号染色体长臂较大片段缺失,1例羊穿结果未见异常(唐筛与无创结果均有异常)但新生儿发生出生缺陷。结论唐氏筛查在中孕期妇女产前筛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进行无创DNA产前筛查更有利于做好出生缺陷的二级预防。
李晶晶DAVID Lubasi Nalisa孙宗立贾萌萌刘玉钱
关键词:中孕期唐氏筛查
子痫前期预测指标及症状前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0年
子痫前期(PPE)是妊娠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影响3%~5%的孕妇,在发展中国家孕妇PE的发病率高达10%,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和局部缺血。然而PE临床干预停滞于症状出现后的被动处理,往往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PE的标志物研究以及PE症状前预防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早期预测诊断子痫前期的标志物进展及子痫前期症状前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实现对子痫前期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李园园田晓予杨雪程晓琳王瑞芳贾萌萌咸倩倩
关键词:子痫前期敏感性特异性
尿液HE4和血清HE4诊断卵巢癌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尿液人附睾蛋白4(HE4)和血清HE4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搜集HE4在尿液和血清中对卵巢癌诊断试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0月。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QUADAS-2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后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液HE4诊断卵巢癌的SEN=0.84[95%CI(0.79~0.88)]、SPE=0.94[95%CI(0.92~0.96)]、SROC AUC=0.9428;血清HE4诊断卵巢癌的SEN=0.76[95%CI(0.70~0.80)]、SPE=0.90[95%CI(0.87~0.93)]、SROC AUC=0.9017;FIGO分期Ⅰ/Ⅱ期的血清HE4表达水平低于Ⅲ/Ⅳ期(P<0.05);黏液性卵巢癌中尿液HE4和血清HE4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浆液性卵巢癌(P<0.05)。结论相较于血清HE4,尿液HE4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SROC AUC,诊断效能更高。两者对浆液性卵巢癌和黏液性卵巢癌有同样的预测价值,但血清HE4对术前判断患者分期优于尿液HE4。
贾萌萌王爱红田晓予
关键词:卵巢癌META分析
上皮性卵巢癌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上皮性卵巢癌、23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ZEB2和TGF-β1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卵巢上皮癌中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ZEB2和TGF-β1在上述三种组织中均定位于细胞质,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21.7%、13.3%和71.2%、30.4%、20.0%,差异均有统计意X(x^2=21.34、18.087,P均〈0.05);ZEB2和TGF-β1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s=0.552,P〈0.05),且与分化程度、FIGO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ZEB2和TGF—β1表达与卵巢上皮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ZEB2阳性表达是预后危险因素(OR=2.653,P〈0.05)。结论ZEB2和TGF—β1可能促进上皮性卵巢癌进展,ZEB2可能作为评估预后的新指标。
闫真田晓子王瑞芳王盈程晓琳齐朋伟邓洁贾萌萌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上皮性卵巢癌免疫组织化学
维生素D水平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价孕产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在PubMed,PsycINFO,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a Biology Medicinedisc,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孕产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PPD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28日。纳入文献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篇病例对照研究和8篇队列研究,共5 052例孕产妇。其中3项研究表明PPD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不相关,8项研究表明PPD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50 nmol/L显著相关。提取数据后有5篇研究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组与PPD评分量表不统一,无法进行数据合并分析,只对其中6篇文献数据转换后进行Meta分析,其中4篇文献提取具体病例数共包括试验组1 571例和对照组1 8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截取值在50 nmol/L时与PPD发病无相关性(OR=1.24,95%CI 0.92~1.69,P=0.16)。另外2篇中血清维生素D截取值在50 nmol/L时与PPD发病无相关性(MD=-0.18,95%CI -1.20-0.84,P=0.74)。再次截取血清维生素D严重缺乏水平25 nmol/L,提取病例数的4篇文献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维生素D截取值在25 nmol/L时与PPD发病无相关性(OR=2.63,95%CI 1.14~6.09,P=0.02)。结论:孕产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50 nmol/L时,尚不能提示与PPD相关。当孕产妇血维生素D水平低于25 nmol/L时,可能为PPD发病的危险因素。
韩艳艳李小琳贾萌萌程晓琳杨雪田晓予
关键词:产后抑郁维生素D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