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娜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健宫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地平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血压
  • 2篇衰竭
  • 2篇高血压
  • 2篇氨氯地平
  • 2篇苯磺酸
  • 2篇苯磺酸氨氯地...
  • 1篇低钠
  • 1篇低钠血症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清
  • 1篇血清丙氨酸
  • 1篇血清丙氨酸转...
  • 1篇血症
  • 1篇预后

机构

  • 5篇北京市健宫医...

作者

  • 5篇刘娜
  • 3篇陈斌
  • 2篇陆宇
  • 1篇杨瑞峰

传媒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美托洛尔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8
2018年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合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北京市健宫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结果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F)为48.52±3.86、心脏指数(CI)为(2.47±0.48)min/m2、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51.11±2.16)mm、左室收缩末径(LVESd)为(38.63±2.74)mm,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高于对照组的3.3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应用。
刘娜
关键词:美托洛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安全性
非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同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415例,随访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163例(4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组,233例患者(58.8%)纳入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组。两组人群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人群的梗死相关动脉部位分布和病变血管数目的构成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组和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组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7%和14.2%,HR=0.44(95%CI:0.22-0.90),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4%和17.6%,HR=0.55(95%CI:0.30-0.99),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9.0%和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同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
陈斌陆宇刘娜杨瑞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介入治疗
托伐普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不及时,则会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缺血等严重疾病。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1]为心衰常见并发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我们应用托伐普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刘娜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低钠血症心力衰竭托伐普坦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糖尿病患病之间的关系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3 375例社区居民,分析入选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ALT和GGT四分位水平分别将人群分为四组,ALT〈13.0 U/L为第1分位组、13.0-16.9 U/L为第2分位组、17.0-22.9 U/L为第3分位组、≥23.0 U/L为第4分位组;GGT〈15.0 U/L为第1分位组、15.0-19.9 U/L为第2分位组、20.0-27.9 U/L为第3分位组、≥28.0 U/L为第4分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T、GGT四分位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结果 3 375例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男性30.9%、女性24.3%。男性、女性糖尿病患者ALT、GGT水平高于非糖尿病者(P均〈0.05)。随着ALT、GGT四分位水平的升高,男女两性糖尿病患病率也逐渐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总人群中GGT第4分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第1分位组的1.88倍(95%CI 1.43-2.47),P〈0.05。总人群中ALT第4分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95%CI 1.11-1.88),P〈0.05;分性别后分析,仅在男性人群中存在ALT水平与糖尿病患病之间的独立相关关系。结论血清GGT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独立相关,血清ALT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陈斌刘娜
关键词: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
母乳喂养时间与女性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母乳喂养时间与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市丰台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沟桥、大红门和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辖区内,随机整群抽取3477名40岁以上经产妇女。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疾病史、生活方式、母乳喂养情况等信息,并进行人体学测量(血压、腰围、臀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母乳喂养时间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高血压1059例,患病率为30.4%。随着母乳喂养时间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呈降低趋势(P=0.00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吸烟、高血压家族史、初潮年龄、生育年龄和绝经年龄等因素后,母乳喂养0个月的高血压发生风险是母乳喂养时间〉12个月的1.46倍(95%CI1.2441.71)。结论母乳喂养可能降低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
陈斌陆宇宋予苹刘娜
关键词:高血压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