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飞 作品数:14 被引量:62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锁骨下动脉闭塞手术治疗方式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颈-锁)和腋动脉—腋动脉旁路移植术(腋-腋)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因动脉硬化致锁骨下动脉... 唐小斌 陈忠 刘丹 何楠 张腾飞 王晓娜 寇镭 吴章敏 刘晖 王盛 吴庆华关键词:锁骨下动脉闭塞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附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6 2022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PE)患者的治疗策略均存在增加包括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在高压脉冲注射溶栓药溶解、粉碎血栓的同时,允许在段级肺动脉分支上进行抽吸,对于急性PE理论上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其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回顾3例采用ART治疗急性PE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T治疗急性PE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2021年6月─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3例行ART治疗的急性PE患者病例资料,比较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PE相关数据,分析ART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结果:ART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ART后收缩期肺动脉压、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内径/左室内径、血氧饱和度、B型利钠肽水平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3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所有患者围术期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因“冠心病、感染中毒性休克、缺血缺氧性脑病”于术后36 d死亡,2例随访3个月,期间患者肺动脉压力、右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ART对于急性高危和中高危PE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减少ART相关并发症,应在术中动作轻柔,严格把控抽吸时间,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吸栓后追加使用低剂量溶栓药物,同时围术期充分水化,减少造影剂应用,以减少肾脏负担,避免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 何楠 唐小斌 梁紫轲 张腾飞 刘博文 陈忠关键词:肺栓塞 血栓切除术 机械溶栓 射频消融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023年 背景与目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HSL)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典术式,但存在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切口瘢痕不美观等缺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腔内热消融治疗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蓬勃发展。本研究旨在对比射频消融术(RFA)与传统HSL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6月期间因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72例患者(298条肢体)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96例(100条肢体)行RFA治疗(RFA组),176例(198条肢体)行HSL治疗(HS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14问版(CIVIQ-14)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3 d复查超声提示大隐静脉主干缺如/闭合率为100%。共完成随访265例(290条肢体),平均随访时间(13.2±3.8)个月,随访期间超声提示大隐静脉主干缺如/闭合率为100%。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HSL组比较,RFA组术中出血量(21.3 mL vs. 46.8 mL)、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3.1 vs. 3.3)、总并发症发生率(25.5%vs. 38.0%)及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5.1%vs. 24.0%)均明显降低(均P<0.05),RFA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升高(5.1%vs. 0,P<0.05);术后所有患者CEAP分级均较术前降级,RFA组81.7%的患肢降级为C0~C1级,HSL组83.9%的患肢降级为C0~C1级;所有患者的VCSS和CIVIQ-14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且HSL组的VCSS评分改善程度大于RFA组(均P<0.05)。结论:RFA短期疗效与HSL相当,相对于HSL而言,创伤更小、疼痛感更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一种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案。 王硕 杨耀国 唐小斌 寇镭 吴章敏 王盛 何楠 张征 张腾飞 陈忠关键词:静脉曲张 隐静脉 射频消融术 结扎术 锁骨下动脉闭塞两种手术方式对比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颈-锁)和腋动脉-腋动脉旁路移植术(腋-腋)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因动脉硬化致锁骨下动脉闭塞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其中颈-锁组24例,腋-腋组46例,比较术后上肢血运、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及重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窃血情况,颈-锁组较腋-腋组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术式对于改善上肢供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锁和腋-腋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均安全有效,但对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窃血情况,颈-锁优于腋-腋动脉旁路移植术。 唐小斌 陈忠 刘丹 何楠 张腾飞 王晓娜 寇镭 吴章敏 刘晖 王盛 吴庆华关键词:锁骨下动脉闭塞 低渗与等渗造影剂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低渗性造影剂与等渗性造影剂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
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治疗的下肢缺血患者170例,随机分成... 唐小斌 陈忠 张腾飞 何楠 刘丹 王晓娜 寇镭 吴章敏 刘晖 王盛 吴庆华关键词:造影剂肾病 低渗与等渗造影剂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对比低渗性造影剂与等渗性造影剂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治疗的下肢缺血患者170例,随机分成低渗性造影剂组(欧乃派克)和等渗性造影剂组(威视派克),终点事件是血清肌酐升高44.2μmol/L以上或相对于基线水平升高25%的患者比例。结果:欧乃派克组(n=98)和威视派克组(n=72)发生CIN者分别为26(26.5%)及20(27.8%)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且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CI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下肢缺血患者中,等渗与低渗性造影剂所致CIN发生率类似,等渗性造影剂未显示优越性。 唐小斌 陈忠 张腾飞 何楠 刘丹 王晓娜 寇镭 吴章敏 刘晖 王盛 吴庆华关键词:造影剂肾病 远端保护装置在髂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远端保护装置在髂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并使用远端保护装置的12例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保护装置拦截栓塞物及取栓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远端保护装置,拦截栓塞物10例(83.3%),并均将栓塞物拉出体外。患者术后患肢踝臂指数明显高于术前[(0.85±0.26)比(0.51±0.12)](P=0.037)。所有患者术后造影显示股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均血流通畅,无栓塞征象,均无腔内治疗及远端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1±15)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腔内治疗,一期通畅率为91.7%(11/12)。结论髂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同期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安全有效,同时可将血栓取出。 何楠 张腾飞 唐小斌 王晓娜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吴小凡 陈忠关键词:栓塞 远端保护装置 腔内治疗 血管内超声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Ⅰ型内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Ⅰ型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行EVAR的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66±3)岁,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存在内漏,用IVUS观察覆膜支架的贴壁情况;记录内漏发生的位置。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VAR及IVUS观察,成功率100%。DSA诊断11例患者为Ⅰ型内漏,IVUS发现近端支架贴壁不良,10例为Ⅰ型内漏,1例考虑膜漏(Ⅳ型内漏)可能性大;4例患者DSA无法确定内漏类型,怀疑Ⅰ型内漏,IVUS考虑膜漏(Ⅳ型内漏)。1例患者DSA发现内漏,IVUS不能判断是否贴壁良好,通过CODA球囊后扩张发现内漏消失。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内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IVUS发现支架贴壁不良与内漏发生高度相关(P=0.027)。结论 IVUS显示贴壁不良与DSA发现内漏符合率很高,IVUS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支架贴壁不良的位置,间接更好地明确内漏的位置。 张腾飞 唐小斌 杨耀国 吴小凡 何楠 王晓娜 陈忠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血管内超声 颈动脉超声斑块回声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斑块回声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CAS的3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回声斑块组(n=50)、混合回声斑块组(n=79)和强回声斑块组(n=187)。比较三组的基本资料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围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和强回声斑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情况、合并疾病、双侧病变、手术左右侧、支架类型和后扩张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合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0%比39.2%比29.4%,χ^(2)=12.551,P=0.002);三组患者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和支架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5/50)、3.8%(3/79)和1.1%(2/18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5,P=0.006),其中低回声斑块组与强回声斑块组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66,95%CI:2.078~75.971,P=0.006)。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多合并低回声斑块,颈动脉超声提示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行CAS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同时低回声斑块是CAS围术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梁紫轲 唐小斌 何楠 张腾飞 王晓娜 刘博文 陈忠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缺血性卒中 超声 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通过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EVAR)时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与传统穿刺技术建立入路的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49例EVAR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50条肢体)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动脉入路;22例(34条肢体)采用传统18G穿刺针穿刺建立入路,术后采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闭合器止血。初期评价终点包括穿刺点局部血肿形成(≥2 cm)、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和术后CTA股动脉直径以及局部穿刺点组织厚度.结果:微穿刺组较传统穿刺组入路相关总并发症率低(P<0.005)。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相比传统穿刺法更少。结论:经皮穿刺EVAR修复术使用微穿刺技术建立动脉入路是安全有效的,其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较低。 何楠 陈忠 刘博文 唐小斌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张腾飞 王晓娜关键词: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