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环泊酚通过调控铁死亡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024年
- 目的探讨环泊酚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环泊酚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超声检测大鼠心脏功能;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水平;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Fe2+含量;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铁离子的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环泊酚干预后,大鼠LVEF%、FS%显著升高,LVEDD、LVESD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CK-MB、cTnI水平显著降低,MDA含量降低,SOD、GSH水平升高,Fe2+含量和铁离子聚集降低,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环泊酚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组织铁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GPX4/SLC7A11通路,抑制铁死亡有关。
- 张良刘雁孙妍王维维周南程芳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采取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采取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试验组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 张良
-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不同麻醉方式
- 异丙酚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效果比较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分析对比异丙酚及七氟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实验2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插管后即刻(T1)、切皮(T2)、手术后40 min(T3)、手术结束(T4)、清醒时BIS(T5)、拔管时BIS(T6)]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1组T1、T2、T3、T4、T5、T6时点的BIS值分别为(94.25±1.02)、(52.03±3.12)、(53.25±3.12)、(55.22±2.22)、(88.22±4.22)、(94.26±0.21),均高于实验2组的(93.16±1.02)、(49.02±3.11)、(50.17±2.11)、(51.11±1.11)、(79.46±4.18)、(93.24±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5±15)、(73±3)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6±14)、(77±2)mm Hg;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5±11)、(63±14)次/min,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4±9)、(64±15)次/min。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5.0±8.0)、(20.0±6.0)min,均明显短于实验2组的(22.0±14.0)min、(28.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麻醉阶段,采用异丙酚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医生对患者麻醉时间的把控更为具体,麻醉程度更好。
- 张良
- 关键词:恶性肿瘤异丙酚七氟醚术前麻醉
- 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对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影响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100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麻醉方法对DVT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与未麻醉病人比较。结果相较于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椎管内麻醉可将DVT发生概率一定程度降低,本次研究中,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可见,全麻组、椎管内麻醉组、未行麻醉组患者基本资料中,年龄、体重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相较于全麻组患者,椎管麻醉组患者的DVT发生状况明显降低与未进行麻醉组患者的DVT发生的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于DVT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进行麻醉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重视。
- 韩志国贾衍杰张良常毅
- 关键词: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
- 瑞马唑仑通过miR-155-5p介导DUSP14/TXNIP/NLRP3通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2024年
- 目的探究瑞马唑仑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瑞马唑仑组、miR-155-5pagomir NC组、miR-155-5pagomir组、瑞马唑仑+miR-155-5pagomir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TUNEL染色观察脑皮质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18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miR-155-5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DUSP14、TXNIP及NL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瑞马唑仑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皮质病理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脑内IL-1β、IL-18表达水平,降低miR-155-5p表达水平,并增加DUSP14蛋白表达,抑制TXNIP及NLRP3蛋白表达。然而,瑞马唑仑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上述效应均被miR-155-5pagomir部分或全部逆转。结论瑞马唑仑可通过抑制miR-155-5p表达,介导DUSP14/TXNIP/NLRP3信号通路活性改变,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程芳刘雁孙妍王维维周南张良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肥胖症患者全身麻醉的围手术期呼吸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肥胖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肥胖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成为一项独立的麻醉危险因素。近年来肥胖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呼吸管理已成为麻醉领域的研究热点,且存在争议。本文将重点对肥胖症患者呼吸系统的特点、术前准备、气管插管、术中机械通气管理、拔管、术后护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张良姚维正李威杰
- 关键词:肥胖症患者全身麻醉呼吸管理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应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应。方法 12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第三观察组和第四观察组,每组30例。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第三观察组、第四观察组患者在10 min内给予负荷量1μg/kg右美托咪定,之后分别泵注0.2、0.4、0.6、0.8μg/(kg·h)的右美托咪定。比较四组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警觉/镇静评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第一观察组脑电双频指数为(63.3±8.8),第二观察组脑电双频指数为(62.7±4.7),第三观察组脑电双频指数为(60.7±4.0),第四观察组脑电双频指数为(58.9±9.9);四组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观察组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情况显著低于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和第三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和第三观察组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情况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5/30),第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3%(13/30),第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3%(22/30),第四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3%(28/30);四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第三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二观察组、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一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镇静,能够获得有效的麻醉辅助效果。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较低、器官功能衰退等群体特点,在使用右美托咪定时使用过多的右美托咪定会造成患者警觉性下降,造成不良事件的出现,因此需�
- 张良
-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T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E组),每组30例。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5水平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5 mg地塞米松共30 mL;E组于T4~5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手术结束前30 min硬膜外注射0.125%罗哌卡因5 mL,之后连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4 mL/h,患者自控镇痛(PCA)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两组患者均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 h、48 h静息和运动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少于E组,T组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缓解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 韩志国贾衍杰张良常毅
- 关键词:胸椎旁神经阻滞胸腔镜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