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研研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每组3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标准饲料,其余3组饲喂高脂饲料构建大鼠高脂血症模型;SBC-115076组每周注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SBC-115076(8 mg/kg)1次,连续8周;有氧运动组进行无负重游泳,每周6 d,共持续8周。8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取胸主动脉标本,经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取肝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分析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PCSK9、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水平高于对照组,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大鼠血清TG、TC、LDL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HDL水平高于高脂饮食组(P<0.01)。高脂饮食组大鼠主动脉壁内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脱落;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有氧运动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内皮损伤较少。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大鼠肝组织中PCSK9、SREBP1和SREB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LDL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高脂饮食组相比,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大鼠肝组织中PCSK9、SREBP1和SREB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DL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有氧运动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G、TC和LDL水平,升高HDL水平,并减轻主动脉内膜增厚。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CSK9和SREBP蛋白的表达,从而解除对LDLR的抑制有关。
- 赵娅张松李媛媛石韵倪烨李研研杨洁刘伟
- 关键词:高脂血症有氧运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 运动对细胞自噬的调控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溶酶体降解异常蛋白聚积物、清除损伤和老化的细胞器,对保持细胞正常活力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是调控细胞自噬的刺激因素之一,单次运动短暂上调细胞自噬活性,促进细胞自我更新;长期运动不仅能提高基础自噬水平,并且对异常的细胞自噬具有调控作用,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有益作用。现主要介绍不同持续时间及不同强度的运动对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以及运动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余俊贤李研研张松
- 关键词:细胞自噬心血管疾病
- 动脉硬化患者药物治疗期间行有氧运动的效果观察
- 2019年
-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药物联合有氧运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截选2017年5月—2018年5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收治的150例动脉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有氧运动干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清黏附分子1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1水平,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检测两组患者双侧主动脉搏波速度;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下降或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黏附分子1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1水平子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R-baPWV、L-baPW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结论单纯药物治疗动脉硬化可改善患者血清指标及动脉硬化程度,而联合有氧运动改善程度更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 赵娅张松李媛媛石韵倪烨李研研杨洁刘伟
- 关键词:动脉硬化有氧运动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
- 基因修饰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AKT基因修饰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移植于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模型后对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A组:L-DMEM组、B组:AF-MSC(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组、C组:AKT-AFMSC(AKT-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组,建立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开通前在梗死区及周边心肌外膜按分组类别直接注射:L-DMEM、AF-MSC和AKT-AFMSC.术后2h收集动脉血、术后21 d收集损伤心肌,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ELISA方法检测3-硝基酪氨酸(3-NT)、一氧化氮(N0)含量.结果 在再灌注后2h,AKT-AFMSC移植组与L-DMEM对照组和AF-MSC移植组比较:血清MDA含量(2.01±0.53比4.98±0.90和4.46±0.84)均显著降低(P<0.01)、NO含量(12.38±1.54比19.15±3.40和18.47±7.22)均显著降低(P<0.01)、3-NT含量(204.87±19.16比237.32±23.05和241.36±13.31)均显著降低(P<0.01),SOD(185.72± 18.42比133.98±20.06和129.89±15.68)活力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1d,AF-MSC移植组和AKT-AFMSC移植组:较L-DMEM对照组心肌MDA含量降低(0.21±0.03和0.09±0.02比0.26±0.04)分别为P<0.05,P<0.01、NO含量降低(6.04±0.31和5.43±0.37比6.90±0.39)分别为P<0.05,P<0.01、3-NT含量降低(180.26±7.65和158.68±8.81比195.95±13.29)分别为P<0.05,P<0.01、而SOD活力升高(14.55±0.46和17.95±0.86比13.18±0.75)分别为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AKT-AFMSC移植组较AF-MSC移植组心肌MDA、NO、3-NT含量降低更明显(P<0.01),SOD活力升高更明显(P<0.01),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中,移植AKT基因修饰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能显著降低MDA、NO、3-NT水平,增加SOD活力,且较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 宋蕾张松王燕姜珊李研研刘伟
- 关键词: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 AKT转染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修复作用
- 2017年
- 目的:探讨AKT基因转染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兔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构建AKT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羊水间充质干细胞;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组:低糖型培养基(LDMEM)组、B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组、C组:AKT-转染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KT-AFMSC)组。建立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开通前在梗死区及周边心肌外膜按分组直接注射0.2ml:L-DMEM、AFMSC、AKT-AFMSC。术后21d比较各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坏死区范围及病理变化。结果:与L-DMEM组、AF-MSC组比较,AKT-AFMSC组LVEDd[(16.37±0.84)mm、(15.06±1.01)mm比(13.51±0.85)mm]显著减小,LVFS[(29.18±2.36)%、(33.65±2.81)%比(36.89±3.02)%]、LVEF[(58.62±3.47)%、(67.42±3.03)%比(72.02±2.89)%]显著提高(P<0.05或<0.01)。AKT-MSC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L-DMEM组和AF-MSC组[(18.1±1.2)%比(37.3±2.1)%、(26.6±0.7)%,P<0.01];AKT-AFMSC组病理损伤较A组,B组明显减轻。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中,AKT转染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羊水间充质干细胞更强的修复损伤心肌、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
- 宋蕾张松王燕姜珊李研研刘伟卢英民
- 关键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间质干细胞移植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