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
- 作品数:3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含混纠葛的“国民文学”论争与纷纭杂沓的“后五四”图景被引量:1
- 2019年
- 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一批创造社作家和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之间,围绕着“国民文学”发生了一场论争。“国民文学”观提倡者既强调对本土与传统的艺术资源进行回望吸收,也强调用文学去描写时代动向、参与社会改造,还强调以一种志业的严肃态度从事于文学创作,这可谓是“国民文学”观的三大面向,它们分别可类比为“文学的国语使命”“文学的时代使命”与“文学本身的使命”。由于“国民文学”观本身的意义极为含混,由此展开的论争就显得绞缠纠葛。而相似的内容与概念在“后五四”诸人那里也是言人人殊,于是互相驳难的情形也在当时的文化圈与思想界激烈上演,并导致了“后五四”知识界的思想分裂。最终,重审“国民文学”论争便导向了对纷纭杂沓的“后五四”图景的历史重返与深入打量。
- 高强
- 1930年代上海的都市风貌与两性关系——以《现象》杂志为考察中心
- 2019年
- 1930年代流行于上海市民阶层的《现象》杂志,其内容主要聚焦都市以及都市中的两性关系,其作者与读者群体又集中于当时上海的普通市民,因此,以《现象》杂志为考察中心,便能在"左翼"和"新感觉派"的框限之外发现关于1930年代上海都市风貌与两性关系的别样景观。一方面,《现象》杂志以紊乱多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时紊乱的上海都市样态;另一方面,《现象》杂志除了表现都市男女为金钱所异化的两性关系外,还着重关注都市女性日渐凌驾于都市男子之上,而都市男子尽管苦恼不已,却甘愿臣服于都市女性脚下的二次异化现象。
- 高强
- 关键词:异化两性关系
- 国民文学论争:分裂的“后五四”与文艺改塑的先兆被引量:3
- 2020年
- 192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一场小范围的"国民文学"论争,论争的焦点问题集中在传统与欧化、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上。郑伯奇、穆木天等不满于新文学过于强烈的欧化色彩,因而倡导国民文学,主张对本土和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汲取。钱玄同、林语堂则批评国民文学论是浅薄自大的爱国主义行为,拥护"爽爽快快讲欧化之一法"。周作人左右出击,对国民文学观念持有保留的认可态度。鲁迅虽未直接参与"国民文学"论争,但有关"国民"的话题却是他持续思考的重心,主张大胆吸取外国思想资源,时刻警惕传统与本土言论的思想危害,则是鲁迅始终抱持的思想态度。这些互有差异的观点,折射出了"后五四"时期知识界分化裂变的图景,并在一定程度上预兆出了后续的文艺改塑途径。
- 高强
- 关键词:国民文学新文学
- 新感觉派的洋装书写:半殖民都市中摇摆倾斜的身份认同被引量:1
- 2017年
- 新感觉派作家热衷于描写都市人的洋式装扮,分析他们笔下的洋装书写,认识他们在半殖民都市中的身份认同。首先,新感觉小说中的人物在半殖民都市中摇摆不定。其次,新感觉小说折射出半殖民都市的男性身份危机。最后,新感觉派作家在作品中表露出对文化身份的暧昧性。
- 高强
- 关键词:新感觉派身份认同
- 一颗完整的“苦果子”:《故事新编》整体意蕴新论
- 2017年
- 《故事新编》写作时间的前后跨度超逾十年,作者不同时期的遭遇和心态的差异必然影响到《故事新编》前后期小说的风格嬗变,这是为很多学者所认同和解读过的。但不论是整部《故事新编》试图"补"中华民族文化之天,却终究落得个空空如也的结局,还是《故事新编》与《野草》相通的在对虚妄和黑暗有着真切体验后形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推崇和维护个性自由的生存哲学,都传递出了前后连贯的苦痛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颗完整的"苦果子"。
- 高强
- 关键词:《故事新编》生存哲学
- 绝境叩问·危机内转·灵魂叙事——《釜山行》与《三体》并置解读
- 2016年
- 电影《釜山行》和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两者虽一为电影,一为小说,但其精神内核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以其各自对绝境时期人性的叩问、对人类内部危机的探查,通达深层的灵魂叙事维度,对当下的文艺和影视创作,深具启发意义。
- 高强吴婷
- 关键词:灵魂叙事
- 双向批判和双重超越——半殖民语境下的老舍小说创作及其当下启示
- 2018年
- 老舍的小说是半殖民中国文学书写的典范,他一方面洞悉了西方的武力和文化合力的双重殖民策略,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殖民书写;另一方面,他还对受殖者在反抗殖民者时极易陷入的自我中心化和自我殖民化的陷阱进行了深刻反思。因为具备了这种双重眼光,老舍的创作才得以超越了双重桎梏,并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深具启发意义。
- 高强
- 关键词:老舍小说
- 《杀瓜》:犹豫不决的言说——以小说原著为比照的解读
- 2019年
- 高则豪导演的影片《杀瓜》改编自董立勃的同名短篇小说,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别具匠心的改编。一方面,乡土底层社会善恶交织的复杂生态,使得小说中决绝的现实批判在电影中显得虚弱不堪;另一方面,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于社会规矩弊端的反思,然而在反思与解构规矩的同时,电影也在表彰与颂扬践行规矩的人。改编后的电影呈现出了犹豫不决的言说形态,这背后蕴含的则是一种宽广复杂与尊重多样可能性的新型叙事伦理。
- 高强
- 关键词:叙事伦理
- “原乡”实是他乡,他乡却为“梦乡”——以服饰书写为中心考察沈从文隐秘的身份渴求
- 2019年
- 在沈从文笔下,乡下人的着装总是朴素淡雅的,作者对这种服饰和穿着这种服饰的人满怀热爱。与乡下人的简朴着装不同,城里人总是一副时髦洋化的装扮,而这与他们的猥琐、庸碌、不真实又是互为一体的。城乡的不同服饰样貌实乃表征着沈从文隐秘的身份观念,由此出发,通过对沈从文进行某种“知识考古学”的梳理,可以窥见被深情讴歌的“原乡”是沈从文努力想逃离的社会,那个被他极力贬斥的城市却是他竭力想进入的场域。结果,对沈从文而言,“原乡”实是他乡,他乡却为“梦乡”。
- 高强
- 关键词:服饰
- 学堂演说与吴宓思想的关联性探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若不仅仅执着于探询西方人文主义对吴宓思想观念的启迪导引之功,而将视野前移,便能够发现在吴宓求学期间的演说经历中,便已然清晰浮动着吴宓文化思想观念的前影。学堂的一次次演说听取经历强化了中正平和、文化承续在吴宓思想理念中的重要性,同时强化了对吴宓反叛激烈、文化断裂等思想观念的恐慌与批判。吴宓自身的学堂演说广受好评,这一经历则增强了吴宓坚守自己文化思想理念的决心和信心。吴宓所听取和参加的学堂演说的受众多为精英人士,演说用词古雅化,潜移默化之下,吴宓便对文言热爱有加而对白话愈发反感。总之,学堂演说中不仅先期呈现出吴宓独特的文化守成思想观念,而且学堂演说还在一定程度上生成并强化了吴宓的文化守成思想观念。
- 高强
- 关键词:吴宓文化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