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 作品数:7 被引量:80 H指数:4 供职机构: 黄石市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清25(OH)D_3水平在哮喘发作期、治疗后的变化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_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_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流速(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_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_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_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_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_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毛锦娟 韩晶 王钢胜关键词:哮喘 肺功能 25(OH)D3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结合同步放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6年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结合同步放疗对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24例,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使用卡培他滨结合同步放疗,观察组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结合同步放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1.3%(38/62)和93.5%(5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9%(26/62)和77.4%(48/62)(P<0.05)。观察组实行Dixon、Miles和Hartmman手术率分别为80.6%(50/62)、11.3%(7/62)和8.1%(5/62);对照组实行Dixon、Miles和Hartmman手术率分别为66.1%(41/62)、21.0%(13/62)和12.9%(8/6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2%(2/62),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8%(3/62),2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的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结合同步放疗治疗直肠癌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患者保肛率,临床使用安全。 韩晶 毛锦娟 王钢胜关键词: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 放疗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6 2018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12例,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PVT组274例,PVT组13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检查结果及临床病理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无PVT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比率(30.66%)高于PVT组(10.14%)(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B、C级比率(33.94%、35.40%)低于PVT组(47.83%、42.03%)(P<0.05),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感染、肝性脑病发病率(54.38%、28.83%、14.60%)及肝硬化家族史比率(12.04%)低于PVT组(88.40%、58.70%、31.16%、94.93%)(P<0.05);无PVT组血小板计数[(97.44±62.27)×109/L]、谷丙转氨酶[(69.09±47.72)u/L]、谷草转氨酶[(64.97±59.95)u/L]低于PVT组[(125.93±105.67)×109/L、(120.59±80.71)u/L、(300.04±156.83)u/L](P<0.05),胆碱酯酶[(3 506.60±1 978.94)u/L]高于PVT组[(2 932.87±1 522.48)u/L](P<0.05),凝血酶时间[(14.27±4.67)s]较PVT组[(12.88±3.67)s]长(P<0.05),门静脉内径[(12.84±1.46)mm]、脾静脉内径[(8.76±2.22)mm]、脾脏厚度[(41.97±9.89)mm]较PVT组[(17.38±2.47)、(9.88±2.33)、(47.12±8.49)mm]小(P<0.05);2组年龄,性别比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比率,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300×109/L(OR=1.020,95%CI:1.003~1.036,P=0.020)、门静脉内径>10 mm(OR=11.098,95%CI:3.533~34.861,P<0.001)、Child-Pugh肝功能分级C级(OR=2.872,95%CI:0.385~21.423,P=0.036)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计数增高、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功能Child分级C级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晶 毛锦娟 吴时胜 李尚日 刘斌关键词: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血栓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血必净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8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 g q8h ivgtt);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 qd ivgtt)。7天后作临床疗效评价,并观察两组的总胆红素、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8.05%,对照组总有效率61.9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正常饮食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胆红素、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RP、PCT及TNF-α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5.40%,对照组复发率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提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胆囊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降低总胆红素,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韩晶 吴时胜 李尚日 毛锦娟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 急性胆囊炎 总胆红素 炎性介质 结肠癌患者CCSA-3和CCSA-4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结肠癌特异性抗原-3(CCSA-3)和CCSA-4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诊治的结肠癌患者116例,另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非肿瘤个体6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法检测CCSA-3和CCSA-4表达。[结果]CCSA-3和CCSA-4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量分别为(45.36±11.53)ng/ml和(52.17±13.2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24±3.62)ng/ml和(18.42±3.74)ng/ml(P<0.01)。Dukes分期A、B期患者CCSA-3表达量为(37.28±8.43)ng/ml,显著低于C、D期患者的(52.90±10.47)ng/ml(P<0.05);A、B期患者CCSA-4表达量为(42.16±9.22)ng/ml,显著低于C、D期患者的(61.51±15.34)ng/ml(P<0.05)。高分化患者CCSA-3表达量为(35.08±8.26)ng/ml,显著低于中、低分化患者的(50.37±11.07)ng/ml(P<0.05);高分化患者CCSA-4表达量为(38.27±8.73)ng/ml,显著低于中、低分化患者的(58.94±14.85)ng/ml(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CCSA-3和CCSA-4高表达,CCSA-3和CCSA-4有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临床分级、预后评估的新血清标记物。 韩晶 毛锦娟 王钢胜关键词:结肠癌 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评价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老年慢阻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疾病患者给予随机对照性分组研究(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NAC口服治疗,评价8周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及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NAC对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韩晶 毛锦娟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N-乙酰半胱氨酸 肺功能指标 老年慢阻肺 慢阻肺疾病 细胞因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