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
- 作品数:20 被引量:234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小世界网络受损和度中心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小世界网络的受损和度中心性改变。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RMS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5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核磁数据和神经量表数据,通过GRETNA软件构建功能脑网络,使用RESTPLUS软件提取度中心性(DC)。结果两组功能脑网络均符合小世界网络属性。观察组最短路径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世界属性、归一化集群系数和全局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C分析中,经FWEc校正后,观察组在额中回、楔前叶等区域DC高于对照组,在颞叶、梭状回区域D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RMS患者小世界属性等网络参数的降低,表明脑区间信息传输和交互效率减低,为RRMS患者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 林丹周莉谭中建周莹韩笑崔方圆
- 关键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图论
- 多模态MRI对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脑微结构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探索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脑微结构改变。材料与方法纳入35例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试验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进行临床精神认知相关量表数据和MRI数据采集,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和脑灰质的差异,并分析脑结构差异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的统计方法进行置换检验,运用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EW)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5),试验组在胼胝体体部、双侧丘脑后辐射、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右侧上纵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健康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试验组在双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舌回等脑区灰质体积缩小(FDR校正,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胼胝体体部FA值与右侧海马体积呈正相关(r=0.495,P=0.004),与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0,P=0.002)。结论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白质纤维受累和灰质微结构改变,胼胝体体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可为临床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周莹张硕谭中建路一坤高金阳韩笑马丽芳崔方圆
- 关键词:抑郁脑白质脑灰质扩散张量成像
-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从中医证候及神经功能角度,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效应特点。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式,纳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3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0例及对照组10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星蒌承气汤,对照组采用杜密克口服和(或)开塞露灌肠。疗程(5±2)d,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量表评价。结果:两种疗法对内风、内火、痰湿、血瘀证候要素,痰热腑实证及神经功能均具有改善作用(P﹤0.01),但仅治疗组可改善患者的气虚、阴虚(P﹤0.05,P﹤0.01),并且对痰热腑实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对患者的气阴具有固护作用。
- 陈沛江澜韩笑徐寅平陈彦张龙生郭晋斌邹忆怀
- 关键词:星蒌承气汤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法
- 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自建库至2023年10月公开发表的基于“虚气流滞”理论应用补虚通滞法治疗ALS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Manager 5.4软件和Stata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14项随机对照研究,涉及844例患者。干预组中西医联合疗法总有效率、ALS功能量表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ppel功能量表积分、安全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ALS可有效延缓患者疾病进展,提高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 徐梦方许天骄张慕昭韩笑武琳璐陈天竹马任钊邹忆怀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META分析临床疗效安全性
- 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被引量:60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4例,均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两组均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基础治疗,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在入组第1天和第21天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痉挛程度均得到改善,但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恢复期组的疗后-疗前上、下肢的FMA评分明显高于急性期组(P<0.05);恢复期组疗后-疗前的Barthel指数高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运动功能恢复,仅显示恢复期较好,可能与运动功能损伤程度有关。
- 宁艳哲刘宏伟李宗衡张勇金贺韩笑陈沛任毅邹忆怀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中医综合康复
-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22年10月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Cochrane 5.1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ADDIS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涉及8种干预措施,包括1 971例患者。康复+电针(MD=14.39,95%CI:4.14~24.92)、康复+雷火灸(MD=16.41,95%CI:1.68~31.38)、康复+头针(MD=16.94,95%CI:5.46~27.88)、康复+针刺(MD=13.28,95%CI:8.10~18.62)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总分高于单纯康复治疗(P<0.05)。康复+针刺、康复+艾灸、康复+穴位埋线的上肢FMA评分与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针刺(MD=3.52,95%CI:0.31~6.49)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单纯康复(P<0.05)。不同针灸疗法干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FMA总分的比较-校正漏斗图显示,部分研究远离中央位置,对称性较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中仅有1篇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1.5%。结论 与单纯康复治疗比较,针灸相关的联合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行探究,以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 武琳璐邹忆怀卫景沛吴康喻鑫张慕昭许天骄韩笑
- 关键词:中风针灸
- 针刺阳陵泉穴对脑梗死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影响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手段探索脑梗死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前后的变化及留针的效应机制。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右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人对照2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下采集静息态、针刺态的图像,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借助独立成分分析技术提取受试者感觉运动脑网络,基于感觉运动网络进行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变化在针刺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与静息态在左侧顶下小叶存在差异,针刺态较静息态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27,-51,48),峰值点T值为5.502,体素数目12。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较静息态在左侧中央后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降低(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5,-30,39),峰值点T值为-3.153,体素数目9。对照组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针刺态、静息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运动网络外则针刺态和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和丘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强度下降(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12,3,6),峰值点T值为-4.253,体素数目183。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功能连接在双侧内侧额上回存在针刺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0,42,48),峰值点T值为3.988,体素数目53。在丘脑存在静息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弱(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9,-15,9),峰值点T值为-6.596,体素数目101;两组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态可见散在差异(P<0.05,GRF校正)。以年龄、性别、病程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试验组针刺态、静息态感觉运动网�
- 杜钟名陆梦馨江澜韩笑邹忆怀
- 关键词:针刺功能磁共振
- 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对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探讨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层面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穴位特异性效应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5例和健康受试者13名进行静息态和针刺足临泣状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及其针刺前后的疼痛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度。结果:针刺前与针刺后,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主要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双侧)后扣带回及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均减弱;针刺后较针刺前,健康受试者在左侧海马旁回、缘上回、扣带回中部及岛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减弱,而在右侧海马、右侧前扣带回及左侧杏仁核与左侧海马则增强;偏头痛患者针刺后较针刺前,则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扣带回中部及左侧缘上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均不同程度增强。结论:偏头痛患者在疼痛相关网络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减弱,针刺足临泣后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度增强,可能分别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即刻效应机制。
- 刘宏伟李匡时宁艳哲韩笑谭中建任毅邹忆怀
- 关键词:偏头痛足临泣
- 易-和康复技术改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观察易-和康复技术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按2: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4例、对照组57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7例,完成病例观察97例,脱落率为14.9%;对照组脱落8例,完成病例观察49例,脱落率为14.0%。治疗组采用易-和康复技术。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技术。采用Brunnstrum评价量表评价患者肢体改善程度,观察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结果对2组左上肢4个时间点运动功能评级行广义估计方程检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结果:Wald χ^(2)=5.244,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疗法疗效不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重复测量时间比较结果示:Waldχ^(2)=44.313,P<0.0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在不同时间的效果不同。对2组右上肢4个时间点运动功能评级行广义估计方程检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结果:Waldχ^(2)=9.563,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疗法疗效不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重复测量时间比较结果:Waldχ^(2)=44.313,P<0.0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在不同时间点的效果不同。分别对2组左下肢、右下肢4个时间点运动功能评级行广义估计方程检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2种康复技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易-和康复技术更有助于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上肢的分离运动。
- 金贺郑斌陈红王雅惠韩笑江澜张勇耿花蕾王月邹忆怀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针刺阳陵泉对脑卒中患者执行控制网络影响研究
- 目的:分析脑卒中对执行控制网络(ECN)功能连接度影响,观察针刺脑卒中患者阳陵泉穴的即刻效应,探讨其中枢疗效机制.
方法:20例脑卒中患者行静息态及针刺阳陵泉即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20名健康受试者行...
- 韩笑宁艳哲李匡时付彩红刘宏伟张勇任毅邹忆怀
-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疗法阳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