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静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病人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心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植入
  • 1篇血管植入术
  • 1篇血栓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约束手套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植入术后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手背
  • 1篇手背部
  • 1篇手术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曹静
  • 4篇翁艳敏
  • 2篇张萍
  • 2篇蔡颖
  • 1篇乔彤
  • 1篇刘昭
  • 1篇朱娴
  • 1篇朱洁

传媒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全科护理
  • 1篇全国第三届重...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冠心病病人围手术期肺功能的影响
接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患者多数年龄较大术前肺功能多有减退。围手术期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而改善术后呼吸功能的方法之一是术前进行呼吸肌及呼吸功能锻炼。为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我们对拟行CABG的病人在术前进行呼...
曹静
关键词:呼吸功能锻炼肺功能围手术期冠心病
文献传递
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系统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INAHL、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合集、CMB、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颈动脉狭窄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文献,包括344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32%(95%CI:27%~37%)。亚组分析显示,60~70岁年龄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最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患病率近年来呈增高趋势。描述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狭窄程度、高血糖、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心房颤动及高血脂等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较高,高龄、男性、慢性病、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
王迪曹静王鹏程张萍翁艳敏乔彤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
系统化家庭随访对小口径血管植入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随访对小口径血管植入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下肢动脉硬化症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家庭随访护理,护理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遵医嘱依从性、患肢的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跛行距离(DO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年后两组患者的ABI、TcPO2、DOC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合理饮食、康复训练、严格戒烟、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及心理调适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结论系统化家庭随访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遵医嘱依从性,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朱娴翁艳敏蔡颖曹静刘昭
关键词:依从性并发症
一种医用多功能约束手套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多功能约束手套,包括约束组件及护腕约束带;所述约束组件包括固定板、安装套及半指手套,所述安装套可拆卸的套设在固定板上,所述半指手套固定于安装套外侧,所述半指手套的背层为透明层;所述护腕约束带可拆卸...
王迪翁艳敏曹静王鹏程张萍周静韩世钰
DVT病人肢体周径测量器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2021年
目的:对深静脉血栓(DVT)病人肢体周径测量器的设计和应用开展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血栓病人,对所有病人均进行患肢周径测量,根据测量中的反馈将设计出新型的肢体周径测量器进行升级,并使用测量仪器再次对病人进行测量,完成后再次进行彩超检测,并以彩超检测的肢体周径为标准,分别计算两次测量误差在2 cm、1.5 cm、1.0 cm、0.5 cm之间的病人例数,测量完成后制定新型的肢体周径测量器。并对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治疗的80例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0例接受新型的肢体周径测量器测量,对照组40例仍然接受传统肢体周径测量方式测量,在测量完成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概率。结果:2016年—2017年50例病人新式肢体周径测量器检测、传统肢体周径测量方法检测结果误差在1 cm以上、下的概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2018年试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为优的概率为90%(36/40),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呈现优为72.5%(29/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人为3例,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人为13例,发生率为32.5%(13/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的肢体周径测量器对深静脉血栓具有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凭此检测结果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以避免因为误差过大导致病人接受的治疗过度或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护理效果。
朱洁翁艳敏蔡颖曹静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