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海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帕金森
  • 11篇帕金森病
  • 3篇症状
  • 2篇电刺激
  • 2篇多导睡眠图
  • 2篇运动症状
  • 2篇散发性帕金森...
  • 2篇睡眠
  • 2篇睡眠障碍
  • 2篇帕金森病发病...
  • 2篇帕金森病睡眠...
  • 2篇帕金森病诊断
  • 2篇显像
  • 2篇脑深部
  • 2篇脑深部电刺激
  • 2篇发病
  • 2篇发病机制
  • 2篇非运动症状
  • 2篇NLRP3
  • 2篇PET/C

机构

  • 12篇广州市第一人...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韩海燕
  • 2篇毛志娟
  • 1篇邓伟华
  • 1篇李蒙燕
  • 1篇潘小平
  • 1篇陈健
  • 1篇郭阳
  • 1篇曾涛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峰会...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九届全国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对改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接受颅内深部电刺激治疗后,相关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1-2014.1期间于同济医院接受颅内深部电刺激的中晚期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以及未接受过深部电刺激...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研究其与UPDRS-III评分、HoehnYhar(H-Y)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PD病程、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1)采用UPDRS-…评分、卜Hoe...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NLRP3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分别向大鼠单侧黑质纹状体系统注入4μlLPS、6-OHDA,并连续7天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caspase-1抑制剂Ac-YV...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照料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分析
韩海燕李蒙燕潘小平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和多导睡眠图研究
目的使用多导睡眠(PSG)、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等分析帕金森(PD)患者睡眠特点,研究PD夜间及白天睡眠特征;探索PD患者睡眠障碍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1)采用UJPDRS-Ⅲ评分、...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散发性帕金森病microRNA表达谱研究和靶基因预测
目的 通过microRNA (miRNA)芯片技术研究散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中miRNA的表达谱,进而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方法 选取散发性PD患者6例,根据有无开-关现象将其分为T1、T...
韩海燕季苏琼毛志娟朱遂强薛峥
散发性帕金森病microRNA表达谱研究和靶基因预测
目的:通过microRNA (miRNA)芯片技术研究散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中miRNA的表达谱,进而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方法:选取散发性PD患者6人,根据有无开-关现象将其分为T1、T...
韩海燕熊永洁季苏琼毛志娟薛峥
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研究其与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PD病程、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1)采用UPDRS-Ⅲ评分、H-Y评分对30例PD患者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NLRP3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分别向大鼠单侧黑质纹状体系统注入4μlLPS、6-OHDA,并连续7天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caspase-1抑制剂Ac-YV...
毛志娟韩海燕季苏琼杨清梅叶鸿翔薛峥
文献传递
血浆Lp-PLA2表达水平与粥样斑块形成常见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粥样斑块形成常见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按照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分成单纯脑梗死组(A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组(B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C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组(D组);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分别比较各相应组别的临床资料。以血浆Lp-PLA2表达水平作为研究因素,分析Lp-PLA2水平与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及粥样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与A、B、C组相比,D组血浆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斑块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Lp-PLA2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4)血浆Lp-PLA2水平与hs-CRP、糖尿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Lp-PLA2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Lp-PLA2升高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李武英李星陈健曾涛韩海燕陈希郭阳邓伟华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