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勇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TLR信号通路分子TAB2体内外抑制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研究
- 马智勇杨小霞高世成熊勇张娥娟鄢慧明
- 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体壁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60 d后,实验组给予三氯苯达唑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 d后剖杀两组大鼠,回收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细胞质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扩张。对照组虫体体壁由外至内由皮层、外环肌、内纵肌及其皮层细胞组成;皮层从外至内由外质膜、基质及基质膜组成;肌层的肌纤维丝清晰,皮层细胞大,细胞核及细胞膜均清晰。结论三氯苯达唑造成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损伤。
- 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马智勇
- 关键词:三氯苯达唑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
-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了解本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机会性感染的病原谱, 并评价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以2021年1月至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NGS和常规病原学检测。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涂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层析胶体金法。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纳入69例患者, 其mNGS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其中真菌和病毒各检测出53例次(76.8%), 细菌[不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TB)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40例次(58.0%), MTB 6例次, NTM 11例次, 其他7例次;89.9%(62/69)的患者为2种或以上病原体的混合感染。BALF的常规病原学检测中, 79.7%(55/69)的患者检出病原体阳性, 包括耶氏肺孢子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阳性42例次, BALF培养阳性16例次, MTB PCR检测阳性9例次, 隐球菌抗原阳性5例次。mNGS总检出率为100.0%(69/69), 高于常规病原学检测的79.7%(55/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01)。mNGS检测特异度为88.4%。结合临床及2种检测方法, 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耶氏肺孢子菌[62.3%(43/69)]、念珠菌[29.0%(20/69)]、MTB[20.3%(14/69)]、NTM和马尔尼菲篮状菌[各15.9%(11/69)]。76.8%(53/69)的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结论本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因以混合感染为主, 耶氏肺孢子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mNGS可提高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
- 莫平征张忠威陈小平马智勇宋世会陈良君郭清莲张永喜熊勇邓莉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学检测疾病谱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研究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的疗效及对虫体体壁超微的结构改变。方法 15只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组、吡喹酮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大鼠。感染60 d后两治疗组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 d后剖杀大鼠,计数虫体回收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另外,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检虫率分别为(6.69±5.95)%和(22.60±8.95)%,与对照组(53.33±9.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受损,肌层紊乱;对照组体壁结构完整。结论三氯苯达唑杀灭斯氏狸殖吸虫效果优于吡喹酮,而且三氯苯达唑对虫体体壁造成损伤程度比吡喹酮严重。
- 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马智勇
- 关键词: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斯氏狸殖吸虫超微结构
- 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治疗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可行性、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使用PD-1单克隆抗体的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CD4^(+)T细胞计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载量。PD-1单克隆抗体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每12周评估1次疗效。在治疗后每周检测1次HIV载量,连续4次,随后每4周1次,连续2次,其后每12周1次动态监测。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3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宫颈癌和肝细胞癌各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肛门癌各1例。治疗前4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100~200/μL,2例CD4^(+)T细胞计数<100/μL。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3个周期PD-1单克隆抗体治疗,HIV载量均<20拷贝/mL。3例患者完全缓解,3例患者部分缓解。7例患者发生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3例发生大出血,1例发生听力障碍。结论PD-1抑制剂对HIV载量持续抑制无不良影响,且对肿瘤控制可发挥有效作用,可用于艾滋病合并肿瘤患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故需多学科合作以降低合并症出现风险及处理严重并发症。
- 王闪邓涤庄柯莫平征马智勇熊勇陈小平张永喜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恶性肿瘤
- 21例HIV/AIDS合并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 2024年
- 随着cART的普及,艾滋病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1])。HIV/AIDS患者寿命延长的同时合并肿瘤的比例明显增高^([2])。HIV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亚型^([3])。本研究分析21例初诊HIV/AIDS合并HL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生存情况,旨在为HIV/AIDS合并HL诊治提供更多数据积累。
- 王闪马智勇邓莉平熊勇张永喜
- 关键词:艾滋病霍奇金淋巴瘤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203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通过分析20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重症患者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月1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连续住院诊治并出院的COVID-19患者,分成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收集纳入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89.2%,181/203)、干咳(60.1%,122/203)、胸闷(35.5%,72/203)、气促(29.1%,59/203)和肌肉/关节疼痛(26.6%,54/203)。从开始出现症状至入院的时间为5.8 d(1.0~20.0 d)。203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组107例(52.7%),非重症组96例(47.3%)。重症组年龄为60岁(23~91岁),大于非重症组的47岁(20~8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2,P<0.01);重症组有至少1种基础疾病者占63.6%(68/107),大于非重症组的20.8%(2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0,P<0.01)。重症组白细胞计数升高比例,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的下降比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空腹血糖、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的升高患者比例均增加。203例患者中,172例(84.7%)入院时影像学检查已显示双肺斑片影、磨玻璃影;20例(9.9%)合并胸腔积液;平均间隔5 d复查影像学发现,55例(27.1%)显示肺部病变进展。203例患者中,123例(60.6%)入院即给予氧疗,107例(52.7%)给予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131例(64.5%)给予抗病毒治疗;26例(12.8%)死亡。住院时间为11.0 d(1.0~45.0 d)。结论COVID-19患者的症状中发热占的比例最高,老年、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易进展为重症。对于老年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减少危重症的发生。
- 张永喜熊勇李新宇莫平征陈铁龙宋世会马智勇陈小平高世成骆名其梁科邓莉平
- 关键词: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
- 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改进专家共识被引量:2
- 2023年
-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在诊疗中存在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低、口服补液盐使用率低,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等问题。为提高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11月13日发布了《感染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包括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口服补液盐使用率。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上述质控指标,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对感染性腹泻诊治关键质控环节、质控指标意义、质控指标信息化采集、医院和科室感染性腹泻诊治质量持续改进提出了建议。
-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蒋荣猛蒋荣猛沈银忠熊勇连建奇沈银忠马智勇刘映霞李冉韩冰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口服补液盐病原学诊断感染性疾病质控指标质量持续改进
- 索拉菲尼联合吡喹酮在小鼠血吸虫感染模型中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
- 马智勇刘霞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