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作品数:7 被引量:30 H指数:3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在结直肠大息肉摘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在结直肠大息肉摘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该院应用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治疗的136例≥1.0 cm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大息肉3.0 cm×5.0 cm,观察术后出血、穿孔、感染、息肉切缘病理、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随访情况等。结果136例结直肠大息肉均顺利摘除,平均操作时间(16.0±8.2)min,135例患者无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肠镜检查证实为尼龙绳脱落后出血,直接上止血夹止血。息肉术后切缘病理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进食,住院时间(2.2±1.7)d,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肠镜,显示尼龙绳均已经脱落,所有创面均为白色瘢痕,表面无息肉残留。结论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用于结直肠大息肉摘除,是一种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邱洪清 卢娅萍 何斌关键词:息肉 高频电切除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制剂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肠激素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价值。方法:以2021年0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78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样本,依据计算机数字排列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抗幽门螺旋杆菌四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肠激素表达与临床症状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SA、PgI、Ss、Cck低于对照组,MTL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反酸、嗳气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实施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制剂方案治疗效果较佳,较传统方案可大幅度改善患者的胃肠激素与临床症状。 屈霄 王靓 孙敏 何斌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四联疗法 胃肠激素 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切除非微小胃间质瘤(直径大于1 cm且小于5 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和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非微小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治愈性切除率等。结果内镜切除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腹腔镜手术组短,住院费用较腹腔镜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镜切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有1例出现复发;腹腔镜手术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5个月,有1例出现复发,1例出现转移,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切除直径大于1 cm且小于5 cm的非微小胃间质瘤,具有肿瘤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何斌 范卫东 邹欢 严苏关键词: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安全性 外周血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诊治的171例活动性UC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活动性UC病情分为轻度组(79例)、中度组(47例)、重度组(45例)三个亚组,另选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炎症因子,对比各组外周血内炎症因子与肠道菌群特征情况,分析活动性UC患者病情与外周血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TNF-α、IL-1 β、IL-6、IL-17水平及大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和肠球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NF-α、IL-1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 <0.05),肠球菌不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L-1β、大肠杆菌、双歧杆菌预测活动性UC病情效果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59、0.869,IL-6预测UC病情效果一般,曲线下面积为0.715,TNF-α、乳酸杆菌预测UC病情效果较低(P<0.05)。结论 TNF-α、IL-1 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IL-1 β、大肠杆菌、双歧杆菌预测活动性UC患者病情具有很好价值。 屈霄 王靓 陆萍 何斌 孙敏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病情 MiR-183/182/96基因簇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miR-183/182/96基因簇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32例食管鳞癌组织、21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9例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每例患者均取其病变组织及距病变组织5 cm外的正常食管组织各1份。采用Taq-Man qRT-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83、miR-182、miR-96的表达。结果miR-183、miR-182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83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82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183、miR-182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96在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183/182/96基因簇中miR-183在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上调,检测miR-183/182/96基因簇表达有助于食管鳞癌的早期筛查。 何斌 邱洪清 任丽华 施瑞华关键词:食管鳞癌 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ao-pancreatography,ERCP)后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RCP治疗的3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2年,其中74例(22.8%)胆总管结石复发(复发组),251例(77.2%)未发生复发(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胆道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有胆囊切除史的占比高于非复发组(P<0.05)。复发组乳头旁憩室占比、胆总管直径、胆道感染发生率、结石数量、结石直径以及泥沙样结石占比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BMI值、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2 mm、结石数量≥2枚、泥沙样结石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CBDS复发率。 蒋岚 何斌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复发 乐奥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研究应用乐奥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7月-2019年3月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126例ANVUGIB患者,观察止血时间、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术后外科手术率和随访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等。结果1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止血治疗,平均操作时间15 min(8~21 min),止血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溃疡均愈合良好,无1例再出血。结论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封闭溃疡面止血是一种治疗ANVUGIB安全有效的方法。 邱洪清 何斌关键词: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钛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