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衰老成血管T细胞与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炎症状态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成血管T(T_(ang))细胞的水平及其免疫衰老状态和促炎能力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全身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0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因高血压住院、未经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根据FMD≤7%和>7%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合并和不合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两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_(ang)细胞[CD3^(+)CD3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CD4^(+)/CD8^(+)亚群中CD28^(null)和CD28^(+)细胞比例、细胞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阳性率及衰老标志物CD57、CD27、趋化因子受体7(CCR7)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7、IFN-γ和TNF-α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T_(ang)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T_(ang)细胞亚群与FMD和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_(ang)细胞亚群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和诊断效能。结果高血压伴内皮功能障碍患者CD4^(+)T_(ang)细胞中CD28^(null)亚群比例显著升高,与FMD呈负相关(r=-0.643,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28^(null)CD4^(+)T_(ang)细胞比例升高是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OR=3.428,95%CI 1.423~5.012,P<0.001),对内皮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885,P<0.001)。免疫分型显示,CD28^(null)CD4^(+)T_(ang)的CD57表达升高,而CCR7、CD27及hTERT表达下降,呈现衰老特征,同时细胞内IL-6、IFN-γ和TNF-α阳性比例升高。CD28^(null)CD4^(+)T_(ang)细胞数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IL-6、IL-17、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具有衰老和促炎表型的CD28^(null)CD4^(+)T_(ang)细胞亚群�
- 夏文豪董兵刘晓玲何江何江
- 关键词:内皮功能障碍免疫衰老
- 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调脂疗效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4年3月至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心血管病科、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经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未达标后换用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4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组,通过厦门区域性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倾向性匹配120例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单药自由联合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LDL-C水平、LDL-C下降幅度,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4~6周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0±0.44)mmol/L vs(2.12±0.87)mmol/L,P<0.01],LDL-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3.17±16.11)%vs(29.14±29.13)%,P<0.01]。研究组LDL-C水平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vs 45.00%,P=0.003)。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HDL-C、TG水平及HDL-C和TG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6周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安全性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相较单药自由联合能够进一步降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水平,提高达标率,且安全性良好。
- 冼婉泳程晔梁日明何旭瑜何江张小宇徐诗岳陶军吴杏
- 关键词:依折麦布降血脂药复方制剂
- 内皮祖细胞靶向归巢的双模态成像活体示踪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整合磁共振成像和光学成像的优势,采用双模态成像活体动态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后靶向归巢到血管内皮损伤局部的生物学过程。方法利用化学法合成负载磁共振显影剂SPIO和近红外染料Cy7.5的PEG-PEI纳米载体建立裸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载体对照组(PEG-PEI组)和实验组(PEG-PEI-SPIO组),体外分别通过动态光散射实验检测其纳米粒子的粒径、电位,CCK-8实验和Annexin V流式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体内借助磁共振成像和活体荧光成像动态观察大鼠EPCs尾静脉移植后靶向归巢到血管内皮损伤局部的过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动态光散射实验表明:当N/P=12时,PEG-PEI-SPIO纳米粒子与质粒复合后的粒径为(129.61±1.05)nm,表面电位为2.41 mV;电镜检测结果发现:复合后的纳米粒子呈现形态一致的圆形,SPIO位于复合体系中心,复合体系的粒径在(130.06±1.21)nm;CCK-8实验和Annexin V流式实验表明:当N/P=12时,PEG-PEI组与PEG-PEI-SPIO组纳米载体的增殖毒性和凋亡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鲁士蓝染色显示:PEG-PEI-SPIO纳米粒子可被EPCs吞至细胞质中。活体荧光显像结果显示:Cy7.5标记的EPCs能够在移植后2 d内归巢到血管内皮损伤处(高荧光信号强度);磁共振显像结果显示:SPIO标记的EPCs移植后2 d内到达损伤部位血管内皮下(MRI T_(2)强度下降)。结论纳米载体PEG-PEI-SPIO具有很好的质粒复合功能、稳定的形态学特征、低细胞毒性以及良好的活体可视化功能,可有效整合磁共振成像和光学成像在空间分辨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定量分析等各方面的优势,活体示踪EPCs在体移植后的靶向归巢过程,对活体评价干细胞移植疗效,优化移植策略提供客观指标和理论指导。
- 陈龙董兵刘晓玲何江余冰波罗丽芳夏文豪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损伤活体示踪
- 运动改善衰老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入选30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4.3±5.6岁),排除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疾病史和临床证据,参与12周中等强度改良布鲁斯运动试验(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12周)。运动前后抽取志愿者外周血20ml提取分离培养EPCs,比较EPCs体外迁移、粘附能力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运动对EPCs修复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能力的影响。检测运动前后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2周的平板运动明显提高衰老EPCs体外的迁移、粘附及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运动前:33.1%±6.2%;运动后:50.6%±7.1%;P<0.01)。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运动明显改善老年志愿者EPCs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夏文豪贾敏张小勤李琰何江余冰波陶军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内皮修复
- 流体切应力对衰老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EPC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C表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老年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0.15mN/cm2体外切应力干预24h能提高EPC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干预前:(33.1±5.9)%;干预后:(49.1±7.1)%,P<0.01]。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EPC表面的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流体切应力干预显著改善老年志愿者EPC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曹政夏文豪佟新竹苏晨何江李琰陶军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疾病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 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在高血压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系统的高发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导致心血管风险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是导致全身器官损害,特别是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的早期征象表现为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血管顺应...
- 余冰波何江陶军
-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诊断
- 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功能活性及在体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EPCs。培养7天后用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10、100以及1000nmol/L预处理,体外观察EPCs的迁移、黏附功能;建立裸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分别移植未处理与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在体观察EPCs的修复效能。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拉西地平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预处理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体外迁移和黏附功能较未处理组明显增强,100nmol/L最为显著(p<0.05);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EPCs在体再内皮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处理后,EPCs表面的CXCR4表达增加,100nmol/L最为显著(p<0.001)。结论拉西地平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EPCs血管损伤修复能力,可能与CXCR4有关。
- 贾敏刘星余冰波邵奕嘉何江佟新竹李琰苏晨夏文豪陶军
-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祖细胞拉西地平再内皮化
- 达格列净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成管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UVECs分别采用5.5 mmol/L (对照)、25 mmol/L葡萄糖(高糖)、达格列净和高糖+达格列净干预细胞,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pcDNA-JAK2转入HUVECs,后用达格列净和(或)高糖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比较,高糖干预细胞活力(0.37±0.05比0.69±0.07)、迁移数、管型形成数均降低,细胞凋亡率[(20.06±5.87)%比(1.95±0.56)%]、p-JAK2 (2.16±0.18比1.06±0.12)和p-STAT3均升高(P均< 0.05),达格列净干预可逆转高糖引起的上述变化。与pcDNA比较,pcDNA-JAK2的细胞活力(0.31±0.03比0.69± 0.10)、迁移数和管型形成数均降低,凋亡率[(20.59±2.81)%比(1.63±0.16)%]、p-JAK2(2.15±0.10比1.03±0.07)和p-STAT3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 0.05),过表达JAK2后高糖干预细胞活力、迁移数和管型形成数进一步降低,凋亡率、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与pcDNA-JAK2比较,pcDNA-JAK2+达格列净处理的细胞活力(0.65±0.06比0.31±0.03)、迁移数和管型形成数均升高,细胞凋亡率[(9.68±0.83)%比(20.59±2.81)%]、p-JAK2 (1.32±0.04比2.15±0.10)和p-STAT3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均< 0.05)。与pcDNA-JAK2+高糖处理比较,pcDNA-JAK2+高糖+达格列净处理的HUVECs活力、体外迁移数量和管型形成数量升高,凋亡率、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 0.05)。结论:达格列净促进高糖诱导的HUVECs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的恢复,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 罗丽芳刘哲夫董兵刘晓玲丘雨旻周喆何江夏文豪
- 关键词:糖尿病内皮细胞JAK2/STAT3
- 体育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改善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体育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 例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参与3 个月踏车运动试验(每周3 次,30 min/次,MET 为4.5),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通过Boyden 改良小室法和观察荧光标记的EPCs(CM-DiI-EPCs)黏附到内皮细胞单层数量来分别检测EPCs 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利用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研究EPCs 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和Pearson 法相关性分析。结果 3 个月的体育锻炼后,实验组受试者外周血EPCs 体外的迁移(运动后:52.5±8.9;运动前:30.6±5.4;t = 3.767,P = 0.013)、黏附能力明显提高(运动后:48.2±7.6;运动前:30.5±4.8;t =4.311,P < 0.001),移植后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在体的内皮化面积增大(运动后:55.2﹪±9.1﹪;运动前:35.9﹪± 4.9﹪;t = 5.315,P = 0.012);内皮功能FMD 改善(运动前:5.9﹪± 2.1﹪;运动后:8.1﹪± 2.6 ﹪;t = 3.253,P < 0.001);动脉弹性PWV 下降[运动前:( 1618±160.2)cm/s;运动后:( 1456±125)cm/s;t = 2.781,P = 0.014];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升高的 FMD、下降的PWV 分别与增加的EPCs 再内皮化面积呈正相关,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体育运动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动脉弹性,部分机制可能与循环EPCs 介导的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增强相关。
- 胡厚如董兵何江余冰波张小宇夏文豪
-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祖细胞血管功能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