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荣举

作品数:24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颅内
  • 12篇动脉
  • 11篇颅内动脉
  • 8篇动脉瘤
  • 8篇血管
  • 7篇颅内动脉瘤
  • 5篇栓塞
  • 5篇安全性
  • 5篇EZ
  • 4篇有效性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硬化性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支架置入
  • 3篇数字减影
  • 3篇疗效
  • 3篇介入

机构

  • 2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京煤集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宣汉县人民医...
  • 1篇北京中西医结...

作者

  • 24篇张荣举
  • 24篇王君
  • 20篇杜志华
  • 20篇刘新峰
  • 19篇曹向宇
  • 13篇吕斌
  • 9篇于生元
  • 6篇李宝民
  • 6篇苏慧
  • 5篇田成林
  • 2篇刘金敬
  • 2篇王晓辉
  • 1篇侯磊
  • 1篇汪琦瑛
  • 1篇王中魁
  • 1篇张家堂
  • 1篇张雅静
  • 1篇梁永平
  • 1篇冯慧敏

传媒

  • 7篇中华老年心脑...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uroform EZ支架对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用于富穿支动脉区域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接受Neuroform EZ支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的富穿支区域ICAS住院患者63例,颅内富穿支区域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狭窄段长度、狭窄率和狭窄血管形态等。主要结局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分为术中、早期(术后72 h内)和随访期(术后9个月的临床随访)并发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将支架的准确输送和部署,完全覆盖靶血管病变,PTAS后即刻DSA示支架部位残余狭窄率<50%定义为手术成功。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行DSA随访,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术后至少6个月以上支架管腔内狭窄率>50%。术后9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mRS评分>2分为致残,其中mRS评分6分为死亡。结果(1)63例患者成功行Neuroform EZ支架PTAS,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38例,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25例。(2)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各有1例手术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8%(61/63)。无术中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共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和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各2例),包括穿支闭塞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4/63)。(3)31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影像学随访期平均(7.9±3.3)个月,再狭窄率为6.5%(2/31),均为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53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临床随访期平均(16.7±5.3)个月,卒中发生率1.9%(1/53),为30 d内支架内血栓形成;致残率1.9%(1/53)。结论Neuroform EZ支架用于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是可行的,确切的结论还需大样本和更严格的临床研究证实。
蒲圣雄杜志华刘新峰曹向宇张荣举吕斌苏慧王君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苏慧杜志华王君田成林曹向宇刘新峰吕斌张荣举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EZ有效性
搏动性耳鸣的新病因:岩下窦与枕窦狭窄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耳鸣同侧的岩下窦和枕窦狭窄结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响。方法在MRV提示有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良和枕窦代偿性回流、岩下窦纤细和同侧较大的颈静脉球结构的同时,选择难以忍受的搏动性耳鸣并出现焦虑状态的7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经测试枕窦和岩下窦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后,3例枕窦狭窄接受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4例岩下窦狭窄或纤细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处理。结果3例枕窦狭窄的耳鸣在支架成形术后即刻消失,随访3-8年无复发;2例岩下窦狭窄在球囊扩张后耳鸣完全消失、1例耳鸣降低50%,随访4-7月无复发或加重;1例治疗无效。结论枕窦和岩下窦狭窄或纤细并同侧颈静脉球扩大的结构可能是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成因;介入血管内球囊扩张或并支架成形是消除和缓解此类搏动性耳鸣的有益方式。
李宝民王君梁永平苏慧刘新峰杜志华曹向宇张荣举张雅静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岩下窦球囊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探讨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介入病区的使用PED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程度,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老年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时的临床预后。结果 30例老年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动脉瘤术后即刻OKM分级A、B、C、D级分别为29个(74.4%)、10个(25.6%)、0个、0个,出院时良好预后率(mRS评分0~2分)为96.7%。14例患者共21个动脉瘤获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访,动脉瘤缩小(OKM好转)19个(90.5%);闭塞(OKM C级+D级)12个(57.1%),随访中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支架内再狭窄、神经系统症状。30例患者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个月,良好预后率为100%。结论 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较少,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孙明广江海松周华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杜志华王君曹向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
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的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3.00±1.25)岁,全部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存在MCA重度狭窄(70%~99%),并择期造影全麻下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术后21个月内不同时间段通过CT血管成像,DSA检查,以及电话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资料。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共置入支架53枚,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9例,占55.8%。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或新添临床表现等并发症患者3例,占5.8%,其中术后第3天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造成支架内闭塞1例;术后48h出现高灌注出血1例;术后出现患侧再发小穿支脑梗死事件1例。完成随访43例,随访率82.7%。结论用Neuroform EZ支架介入治疗老年MCA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满意及安全性可靠。
王登宇王君张荣举刘金敬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颅内动脉疾病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张荣举王君邸海皮成慧杜志华刘新峰曹向宇田成林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有效性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的单中心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侯磊杜志华曹向宇苏慧刘新峰张荣举李宝民王君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
80岁以上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介入治疗体会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分析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1月~2020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住院并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高龄(年龄≥80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12例,Hunt-Hess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5例,收集入选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2例患者住院时间6~56(25±18)d,随访过程中,9例(75.0%)恢复良好(mRS评分0~2分,GOS 4~5分),3例(25.0%)伴有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3~5分,GOS 2~3分)。早期或后期迟发脑积水3例(25.0%)。结论高龄aSAH患者应考虑接受治疗,尤其是对于低Hunt-Hess分级(Ⅰ~Ⅲ级),神经介入治疗仍是最优选的选择。
吕斌王君杜志华曹向宇刘新峰张荣举田成林张家堂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术
Vaso CT在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张荣举王君曹向宇皮成慧刘新峰杜志华田成林邸海于生元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椎-基底动脉再通术VASOCT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被引量:16
2023年
目的探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于早期实施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对照组于非早期神经介入治疗(动脉瘤破裂24 h后),比较2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栓塞程度。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95±1.15)d vs(6.42±0.89)d,(10.21±2.34)d vs(14.57±2.31)d,P=0.000];观察组完全栓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8.75%,P=0.040);2组入院时及术后2周NIHSS评分、肺部感染、再破裂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水肿发生率、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孙建萍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曹向宇王君杜志华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治疗性肝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