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人口
  • 2篇农业
  • 2篇分布区
  • 2篇SATIVA
  • 2篇O
  • 1篇动力分析
  • 1篇中美农业
  • 1篇人口分布
  • 1篇农史
  • 1篇农业史
  • 1篇农业文化
  • 1篇农业文化遗产
  • 1篇访谈
  • 1篇访谈录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国务院

作者

  • 4篇王思明
  • 2篇廖晓兰
  • 2篇黄璜
  • 2篇黄国勤
  • 1篇石慧
  • 1篇王思明
  • 1篇王皓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1998
  • 1篇199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口、资源与技术演变——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人口与资源是农业增长的基本条件。其禀赋与存量对农业技术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至为关键。从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体系往往具有节约土地(land-saving)的特点,而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技术发展更倾向于节约劳力(labor-saving)。一个国家农业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一定要素供给的条件下,在各种可能的技术发展道路中进行正确的选择。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业,特别是中美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阐释了人口、资源与技术演变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的成就是中国农民适应要素供给情况不断技术创新的重要经验。而1950—70年代农业机械化运动失败则是对约束判断失误的具体表现。因这一失误,使我们没能更有效地利用极度匮乏的财政资源及自身的优势条件。结果不仅没能达到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王思明
关键词:农业人口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Ⅱ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L)分布区变化的动力分析
1998年
人口增加、人口扩散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是野生稻面积缩小、分布北界南移而栽培稻面积扩大、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张的根本动力。由于野生稻与栽培稻在历史上处于同一生态位,发展栽培稻使野生稻生境破坏。提出生态位恒定假说并解释了野生稻与栽培稻分布区变化的特点。
黄璜廖晓兰王思明王思明
关键词:野生稻栽培稻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被引量:2
1998年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黄璜廖晓兰王思明王思明
关键词:分布区野生稻人口栽培稻
挥毫奋笔书农史 整铧修犁拓稼田——王思明教授访谈录
2019年
王思明,湖南株洲人,1961年出生,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史》杂志主编.长期从事近现代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奖学金赴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因其学术成就,先后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石慧王皓王思明
关键词: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