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皂苷Rb1通过AKT/GSK-3β/NFAT途径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PC12毒性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索人参皂苷Rb1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加入0、2.5、5、10、15、20、50μmol/L硫化砷后观察细胞的损伤情况,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培养基内加入5、10、20μmol/L人参皂苷Rb1,采用磺酰罗丹明B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ATP试剂盒荧光素酶法测定其对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2′,7′-二氯四氟乙烷双乙酸盐探针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细胞色素C(Cyt 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硫化砷对PC12细胞有损伤,且随着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损伤越严重;硫化砷可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人参皂苷Rb1对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硫化砷可降低PC12细胞内的ATP含量,增加ROS的含量;人参皂苷Rb1可增加ATP的含量,降低ROS的含量,加强细胞代谢。硫化砷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提高(P<0.01);人参皂苷Rb1干预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其可能是通过调节AKT/GSK-3β/NF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 邓立军吕育玲吴丹
- 关键词:人参皂苷RB1嗜铬细胞瘤细胞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1),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0.9 mg·kg^(-1)rt 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和巴塞尔指数(BI)评分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RS、NIHSS和BI分别为(2.11±0.13),(7.32±2.32),(89.47±6.31)分;对照组分别为(2.33±0.34),(12.49±2.61),(68.28±7.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2%,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用rt PA静脉溶栓能有效改善患者的NIHSS、MRS、BI评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 邓立军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PAS三联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PAS)三联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三联治疗的PAS组以及接受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二联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d,测定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标志物。结果:治疗后15d,两组患者外周血中Keap-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GPX1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外周血中Nrf-2、ARE的表达量血清中S100B、NSE、sTRAIL、FKN、HMGB-1、sICAM-1、Chemerin、8-iso-PGF2α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且PAS组患者外周血中Keap-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GPX1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Nrf-2、ARE的表达量血清中S100B、NSE、sTRAIL、FKN、HMGB-1、sICAM-1、Chemerin、8-iso-PGF2α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AS三联疗法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
- 邓立军
- 关键词: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
- 参志胶囊联合复方卡比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疗效及对血清Cys C、Hcy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观察参志胶囊联合复方卡比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103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卡比多巴片治疗,观察组在复方卡比多巴片基础上给予参志胶囊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血清CysC、Hcy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66.67%)(P<0.05)。2组治疗后SDS评分和UPD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而BI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24.751、26.061、17.148,对照组:t=11.944、11.841、11.403,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评分和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I评分高于对照组(t=10.589、9.658、6.766,P<0.05)。2组治疗后血清CysC和Hc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15.643、16.862,对照组:t=5.612、5.883,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ysC和Hcy水平低于对照组(t=6.938、6.973,P<0.05)。目结论参志胶囊联合复方卡比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疗效明显,可降低血清CysC和Hcy水平。
- 丁辉燕张淑琴邓立军韩裕富
- 关键词:帕金森病疗效
- 消栓肠溶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损伤、脑血流灌注及血清CRP和Hcy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损伤、脑血流灌注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酶(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10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栓肠溶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脑血流灌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TMV)、阻力指数(RI)]、神经损伤[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血清Hcy和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PSV、TMV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 <0.05),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脑血流灌注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UCH-L1、NSE、GFAP、S100B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神经损伤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P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CRP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用药治疗期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电解质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能够显著提高脑血流灌注,抑制血清Hcy和CRP表达,减轻脑组织炎性损伤,优化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疾病转归。
- 丁辉燕张淑琴邓立军韩裕富
- 关键词:神经损伤脑血流灌注C反应蛋白
- 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神经功能缺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4周并统计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血清IL-6、IL-8和TNF-α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疗法具备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邓立军张淑琴魏进吴丹丁亿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神经功能缺损血清炎性因子
- 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2015年6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RIPC。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促炎因子(INFγ、TNF-α、IL-18以及IL-8)和抗炎因子(IL-13、TGFβ以及IL-4)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102.7±22.8)pg/ml vs.(61.3±12.1)pg/ml,t=2.335,P=0.013]和IL-18[(37.7±5.4)pg/ml vs.(14.3±3.7)pg/ml,t=2.247,P=0.016]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IL-13水平[(15.9±3.6)pg/ml vs.(52.2±4.1)pg/ml,t=2.300,P=0.014]上升,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RIPC与△TNF-α(r=0.641,P<0.05)、△IL-18(r=0.687,P<0.05)以及△IL-13(r=0.732,P<0.05)呈正相关。结论 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炎/促炎系统,可能是潜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
-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邓立军王书新
- 关键词:促炎因子抗炎因子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cy、NSE、UA、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给予治疗28d。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NSE、UA、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Hcy、NSE、UA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NSE、UA及hs-CRP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的以上各血清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患者的以上各血清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Hcy、NSE、UA、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
- 张淑琴范恒邓立军吴丹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高敏反应蛋白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为AIS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2017年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10例,根据大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脑部大动脉狭窄情况分为正常组109例和狭窄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发生情况、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钙及血清Cys C、C反应蛋白(CRP)、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Cys C水平与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发生率、收缩压及血清CRP、尿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舒张压、血钙及血清Cys C、肌酐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 C水平是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OR=2.333,95%CI(2.319,2.346),P<0.05]。结论血清Cys C水平是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血清Cys C水平升高可导致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发生风险升高。
- 邓立军丁辉燕吴丹
- 关键词:卒中胱抑素C
- 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症患病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及发生抑郁症(PS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进行评估,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的家庭照顾者PSD的发病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PSD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与PSD发病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应重视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降低PSD的发病率.
- 张小红邓立军
-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家庭照顾者抑郁症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