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对成人心肌炎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价丙种球蛋白对成人心肌炎患者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PubMed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3月发表的关于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心肌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7篇,合计患者2272例,实验组患者1067例,对照组患者12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比值比(OR)=4.88,95%置信区间(CI)(3.38,7.05),Z=8.45,P<0.001],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均数差(MD)=0.07,95%CI(0.05,0.09),Z=6.97,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MD=-0.19,95%CI(-0.22,-0.15),Z=10.86,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MD=-10.72,95%CI(-13.03,-8.40),Z=9.07,P<0.001]及脑钠肽含量[MD=-173.32,95%CI(-230.22,-116.43),Z=6.97,P<0.001]均更低,而两组患者间肌钙蛋白T水平[MD=-0.47,95%CI(-1.05,0.11),Z=1.58,P=0.11]及住院病死率[OR=0.59,95%CI(0.08,4.22),Z=0.52,P=0.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明显提高成人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室舒张末内径,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脑钠肽的含量,但不影响肌钙蛋白T水平及住院病死率变化。 徐斯驰 闫杰 卞洲艳 周晓阳 唐其柱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类 心肌炎 META分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3年 免疫检查点表达于T细胞,参与免疫耐受、免疫监视等多种免疫过程,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一类与免疫检查点相结合的单克隆抗体,ICI与免疫检查点或其配体结合通过激活免疫监视的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但同时也打破了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平衡,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明显增加,其与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诱发ICI相关心肌炎;同时,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等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进一步促进ICI相关心肌炎的发展,导致高死亡率。另一方面,ICI也会诱发血管炎症、促进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现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未来展望讨论ICI相关心脏毒性。 邓悦 周晓阳关键词:心脏毒性 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陆文峰 张洁 李丹 何兵 周晓阳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20年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是可调节的危险因素,其中膳食盐的摄入是其可调节的重要原因,且已有研究证实,减少膳食盐的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目前亦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平海芹 周晓阳关键词:盐敏感性高血压 发病机制 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抗栓治疗和转归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 评价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对缺血性心肌病(ICM)伴左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从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心腔内血栓形成患者中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ICM伴左心室附壁血栓的患者4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抗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23例),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11例)和华法林治疗组(14例).研究终点包括治疗3个月、6个月时血栓的消失率及观察6个月时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MACCE定义为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结果 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血栓消失率分别为39.15%、45.45%和35.71%,6个月时的血栓消失率分别为56.52%、63.63%和42.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P=0.883,6个月时P=0.557).三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43%、27.27%和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但是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组发生3型出血(BARC出血标准)2次,其他两组没有发生.三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8.70%、0.00%和14.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72).结论 对ICM伴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患者,单用华法林治疗不劣于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且可以降低出血风险,尤其是大出血风险. 闫杰 周晓阳 卞洲艳 徐斯驰 唐其柱关键词:心肌疾病 左心室附壁血栓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究分析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需行PCI手术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PCI术前给予单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双倍负荷替罗非班。记录分析2组患者c Tn I(肌钙蛋白I)、90 min ST段回落百分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 c Tn I含量分别为(2.11±0.50、3.50±1.64、3.28±1.15)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4.09±1.13、9.48±2.61、5.79±1.26)ng/m L(均P<0.05);观察组患者CTFC(校正的TIMI帧数)、90 min内ST回落明显优于照组(均P<0.05)。结论术前使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PCI后血流灌注状态,并减少心肌损伤和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肖杰 王岚 顾晔 周晓阳关键词:不同负荷剂量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小剂量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孕妇的效果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小剂量拉贝洛尔片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1级孕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EH 1级孕妇随机分为联合组和硝苯地平组各75例,分别给予小剂量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孕妇的血压及母胎心率,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观察母婴结局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周,两组孕妇的血压均较前降低,且联合组的血压低于硝苯地平组;硝苯地平组孕妇与胎儿心率均高于治疗前,而联合组的孕妇与胎儿心率低于治疗前水平及硝苯地平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2周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硝苯地平组(均P<0.05),且治疗后4周的显效率达100%,亦高于硝苯地平组(均P<0.05)。联合组无子痫前期发生,孕妇心脏期前收缩消失;硝苯地平组出现低血压1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各2例。联合组新生儿出生胎龄、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大于硝苯地平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硝苯地平组(均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硝苯地平比较,小剂量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可更好更快地控制EH 1级孕妇的血压,适当减慢孕妇与胎儿心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母婴结局。 王晓君 周晓阳 张烈民 夏剑清 王平 侯洁 吴文娜 薛艳 徐志平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拉贝洛尔 硝苯地平 血压 心率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后期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1例 2021年 自2019年12月以来,冠状病毒疾病20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对人类影响巨大。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人群普遍易感,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更易被感染,且一旦感染发展为重症,将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王晓君 周泉 赵杨 李敛 张海军 刘婷婷 张翠珍 闫杰 刘艳梅 周晓阳关键词:心血管病 冠状病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应用的不同看法 被引量:1 2020年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一项新型的血液净化技术,模式多样,可以提供肾脏替代、容量控制、内毒素吸附、细胞因子及二氧化碳清除等多方面作用,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但CRRT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和相关并发症,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客观需求,谨慎开展,该文主要陈述笔者关于CRRT在新型冠病毒肺炎中应用的不同理解与看法。 张凌 唐新 康焰 王国彬 于朝霞 石秦东 张春 周晓阳 付平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肺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ICIs治疗的肺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从患者首次接受ICIs治疗开始对其随访1年,记录其心脏毒性发生情况。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将患者分为心脏毒性组和无心脏毒性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肺癌患者ICIs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采用生存曲线分析高血压史、冠状动脉疾病史、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对肺癌患者无心脏毒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0例患者,其中31例(7.2%)发生心脏毒性。无心脏毒性组与心脏毒性组有高血压史、有冠状动脉疾病史、有心律失常史者占比及其他irAE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HR=2.520,95%CI(1.157~5.487)〕、有冠状动脉疾病史〔HR=2.735,95%CI(1.111~6.730)〕、发生其他irAEs〔HR=3.504,95%CI(1.520~8.075)〕是肺癌患者ICIs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者累积无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于无高血压史者(P<0.05);有冠状动脉疾病史者累积无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于无冠状动脉疾病史者(P<0.05);发生其他irAEs者累积无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于未发生其他irAEs者(P<0.05)。结论有高血压史、有冠状动脉疾病史、发生其他irAEs是肺癌患者ICIs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邓悦 周晓阳关键词:肺肿瘤 心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