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阳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远端
  • 3篇突出症
  • 3篇椎间盘
  • 3篇椎间盘突出
  • 3篇椎间盘突出症
  • 3篇假体
  • 3篇股骨
  • 3篇股骨远端
  • 3篇关节
  • 2篇多孔磷酸三钙
  • 2篇愈合
  • 2篇预后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膝关节
  • 2篇细胞

机构

  • 13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武警济南指挥...

作者

  • 13篇于秀淳
  • 13篇杨阳
  • 7篇许宋锋
  • 5篇徐明
  • 3篇翟永飞
  • 2篇胡睿
  • 2篇黄伟敏
  • 2篇苏情
  • 2篇宋若先
  • 2篇张晶涛
  • 2篇周银
  • 2篇孙玉玺
  • 2篇窦超
  • 1篇付志厚
  • 1篇王冰
  • 1篇孙海宁

传媒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山东省第十一...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质疏松 脊柱转移瘤 多发性骨髓瘤致椎体压缩骨折临床诊断与诊断流程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三种病因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影像学变化,分析并总结临床诊断流程,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2017年7月至2008年2月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椎体压缩骨折病例368例,男116例,女262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215例(A组)、脊柱转移瘤组119例(B组)、多发性骨髓瘤组44例(C组)。临床特点观察指标: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下肢神经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实验室检查观察指标:血红蛋白、血沉、白球比、肿瘤标记谱。影像学观察指标:脊柱椎体形态学特点,MRI中病椎信号,椎弓根及附件,椎体内线性高信号,软组织肿块,椎体后缘表现。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较大(t_(AB)=-3.581,P=0.023;t_(AC)=-3.979,P=0.011)、女性多见(χ_(AB)~2=38.369,P=0.000;χ_(AC^2=69.295,P=0.000)、低体重指数(Z_(AB)=-4.011,P=0.015;Z_(AC)=-7.454,P=0.000)、VAS评分低(Z_(AB)=-2.375,P=0.045;Z_(AC)=-2.463,P=0.047);转移瘤组常伴下肢神经症状(χ_(AB)~2=120.297,P=0.000;χ_(BC)~2=35.108,P=0.000);转移瘤组肿瘤标记谱阳性率较高(χ_(AB)~2=122.738,P=0.000;χ_(BC)~2=30.032,P=0.000);骨髓瘤组血沉、白球比倒置、血色素三项均异常阳性率较高(χ_(AC)~2=124.213,P=0.000;χ_(BC)~2=81.941,P=0.000);椎体楔形改变常见于骨质疏松组(χ_(AB)~2=87.765,P=0.000;χ_(AC)~2=58.607,P=0.000);椎体双凹形改变常见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髓瘤组(χ_(AB)~2=12.309,P=0.000;χ_(BC)~2=14.677,P=0.000);椎体扁平型改变常见于转移瘤组及骨髓瘤组(χ_(AB)~2=177.179,P=0.000;χ_(AC)~2=80.349,P=0.000);骨质疏松组与骨髓瘤组病椎MRI多表现为T_1低信号、T_2高信号(χ_(AB)~2=62.127,P=0.000;χ_(BC)~2=25.329,P=0.000);椎弓根受累多见于转移瘤组(χ_(AB)~2=173.577,P=0.000;χ_(BC)~2=38.564,P=0.000);病椎周围软组织肿�
杨阳黄伟敏宋若先于秀淳
关键词:骨质疏松多发性骨髓瘤
膝关节骨骺比在正常儿童骨骺发育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本研究为膝关节骨骺损伤的治疗疗效预测找到一项新指标。方法:提出"骨骺比"概念,选择181例健康膝关节儿童和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资料的28例儿童的X片,测量正常膝关节周围骨骺比,比较年龄组间差...
许宋锋于秀淳徐明柳忠兴杨阳
关键词:骨骺损伤儿童膝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纵向位移分型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纵向位移分型的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12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L3~S1﹚患者,参考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分型及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纵向定位分型,并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结果经12周以上随访,术后3种分型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JOA分值显著增加,ODI指数明显下降;但通过不同分型患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头移型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最差,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纵向定位的3种分型具有临床特异性,应针对不同的分型采用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传统椎板间开窗术式对于椎间盘突出头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欠佳。
张晶涛周银杨阳窦超于秀淳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纵向位移分型的初步探讨
张晶涛周银杨阳窦超于秀淳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
胸骨内生软骨瘤一例报告
2011年
患者,男,39岁.因"胸前区中下部疼痛20d"入院.患者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打喷嚏后胸前区疼痛,呈间歇性钝痛,6d前就诊于我院心外科,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收住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顺利,病情平稳,术后患者仍感胸前区间断性疼痛,经骨病科会诊后,诊断为胸骨肿瘤,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自诉4年前曾有方向盘撞击伤.查体:胸骨中下段轻压痛,无局部隆起,无红肿、无溃疡,未见色素沉着,皮色、皮温正常,未及皮下囊肿,未及局部骨质异常.双侧锁骨下及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四肢感觉及运动良好,肢体感觉、血运正常.
翟永飞于秀淳许宋锋杨阳
关键词:内生软骨瘤胸骨肿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胸前区
膝关节单髁置换活动与固定平台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鲍哲明孙海宁王冰杨阳付志厚于秀淳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短期疗效
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及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假体近端骨折的力学因素以及应用环抱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1年1月间所治疗的2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近端骨折病例,均通过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方式予以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骨质愈合情况;利用MSTS肢体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利用CT数据,建立股骨远端40%骨缺损的复合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平地慢速(3 km/h)行走步态周期下肢4倍重量负荷,分析模型股骨的应力分布。[结果]2例患者骨折部位均在假体的近端,为螺旋形骨折。手术顺利,分别于术后5、6个月骨折愈合,术后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25分,27分。通过对股骨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发现术后股骨高应力分布出现在假体柄尖端,且呈螺旋形分布,与临床所见的骨折类型与部位完全一致。[结论]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近端骨折的原因主要与术后股骨假体柄尖端出现高应力分布,且以压力为主有关,呈螺旋形分布;应用切开复位植骨并环抱器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杨阳许宋锋于秀淳
关键词:假体周围骨折螺旋形骨折骨愈合
MTA1、VEGF在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2011年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Mta-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与化疗后骨肉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MTA1与VEGF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MTA1与VEGF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MTA1与VEGF联合检测对化疗后骨肉瘤患者预后更有指导意义。结论 VEGF与MTA1均为阴性预后较好;VEGF、MAT1均为阳性预后较差。联合检测MTA1与VEGF可以用于评估化疗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杨阳步国强于秀淳
关键词:骨肉瘤新辅助化疗MTA1VEGF
多孔磷酸三钙修复腔隙性骨缺损的长期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多孔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治疗腔隙性骨缺损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对38例腔隙性骨缺损患者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充修复,男22例,女16例.年龄3...
许宋锋徐明于秀淳孙玉玺杨阳苏情胡睿翟永飞卢建熙
不同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探讨其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2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获得随访,其中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10例(单摘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70例(融合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动态内固定术44例(非融合组).观察三组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末,出现术后残余症状106例(47.32%,106/224),其中单摘组69例(62.73%,69/110),融合组26例(37.14%,26/70),非融合组11例(25.00%,11/44),三组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77,P=0.000),单摘组与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21,P=0.000;x2=11.235,P=0.001),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17,P=0.178).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有差异,腰椎植骨融合术及动态内固定术能有效降低腰椎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
杨阳黄伟敏宋若先于秀淳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