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640层容积CT 4D-CTA技术在脑血管病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 4D-CTA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640层CT扫描,经Toshiba Aqulilion One 320工作站获得4D-CTA、3D-MIP、VR、4D-CTP图像;观察分析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参数特点。结果 45例中41例均获得高质量的4D-CTA图像,优良率为91.11%(41/45)。36例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2例为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例为动脉瘤术后、1例为烟雾病患者,5例患者正常。4D-CTA显示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较3D-MIP多。10例CTP未见异常,35例异常灌注主要分3类:第Ⅰ类(n=11)为延迟时间(DLY)、达峰时间(TTP)、通过时间(MTT)均升高,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第Ⅱ类(n=9)为DLY、TTP、MTT升高,CBF、CBV轻度降低;第Ⅲ类(n=15)为DLY、TTP、MTT升高,CBF、CBV明显降低。结论 640层容积4D-CTA可动态观察颅内血管形态、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冯瑞宋云龙毕永民刘洪亮
- 关键词:脑血管血管造影术
- 双低剂量320排CT对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梗死程度的评价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以及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脑血流灌注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诊为缺血性脑病并经MRA/CTA证实为单侧MCA狭窄患者38例,对照组为脑动脉正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低剂量方案行全脑灌注检查,同时行头颅MRI检查;测量ROI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采用Kendall’s tau_b秩和检验评价脑动脉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1)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的程度无相关性(P=0.313)、与患侧灌注减低程度无相关性(P=0.848);(2)患侧灌注异常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P=0.000);(3)MCA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出现梗死的单双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3,P=0.003)。结论: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脑灌注血流量降低程度无相关性。
- 冯瑞王志群祝红线宋云龙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灌注成像
- 再生伪码测距中子码捕获算法的改进被引量:3
- 2018年
- 着眼于再生伪码测距的捕获算法,针对现有的最大值搜索法在只有噪声输入(没有测距信号输入)的情况下依旧有最大值输出的虚警捕获情况进行改进,提出基于最大值搜索法和门限比较法的级联子码捕获算法。算法通过将最大值搜索法得出的结果与设置的门限值进行比较,消除了只有噪声输入下的虚警情况,提高了子码捕获的正确概率。利用Simulink对级联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实现了子码序列的正确捕获。
- 彭保童马宏高亢冯瑞
- 关键词:级联法
- 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造影剂在320排容积CT冠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造影剂技术在320排容积CT冠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的冠脉CTA检查与复查,检查时均行常规扫描模式+常规剂量造影剂方法;复查时均行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模式+低剂量造影剂的方法(低剂量联合扫描),扫描数据均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ASIR)的重建算法。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低剂量联合扫描方法其冠状动脉主支血管强化CT值高于常规检查,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2,P<0.05);噪声、SNR和CNR差异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1.771,t=0.426,t=1.633,t=1.956,t=-0.880,t=-0.849,t=-1.756,t=-1.252,t=1.240,t=0.184,t=-1.731,t=-0.911,t=-1.950,P>0.05)。常规扫描方法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9.9%(899/900),低剂量联合扫描方法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9.8%(898/900)。两种扫描方法有效辐射剂量(ED)常规扫描为(24.9±8.4)mSv,高于低剂量联合扫描(10.2±2.6)mSv,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8,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模式联合低剂量造影剂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
- 祝红线李相生冯瑞姜宏王萍方红樊红霞
- 关键词:320排CT造影剂用量
- 多层螺旋CT在黑斑息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9例临床诊断为P-J综合征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口服低浓度阳性对比剂后行全腹部CT平扫,部分患者行增强检查。利用CT后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病变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和腹腔内胃肠道外组织器官的情况。同期行肠镜检查或外科手术活检,所有结果均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发现28例患者胃肠道内多发结节,其中11例并发肠套叠;1例患者未见异常。2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均符合P-J综合征,2例部分息肉为腺瘤样息肉,1例恶变;CT检出率为96.6%(28/29)。29例中CT发现有5例患者合并胃肠道外的肿瘤,3例仅并发卵巢粘液性囊腺瘤,1例同时并发卵巢粘液腺囊腺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息肉恶变为腺鳞癌伴肝内及腹腔多发淋巴结转移。结论:MSCT小肠造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对P-J综合征病灶的定位、定性、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 冯瑞宋云龙王萍祝红线王东陈燚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黑斑息肉综合征
- 体重指数对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冷冻消融术后生存期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与接受冷冻消融治疗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接受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的Ⅲ/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BMI与消融术后生存期(COS)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体重不足者3例,正常体重者33例,超重者13例,肥胖者0例。体重不足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平均COS分别为11.00月、10.79月,17.08月。LSD法两两比较,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C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分期(r=-0.355,P=0.015<0.05)、BMI(r=0.399,P=0.006<0.05)与患者消融后生存期有相关关系;控制分期后行偏相关分析,BMI仍与COS存在相关(r=0.327,P=0.028<0.05)。结论BMI与冷冻消融治疗Ⅲ/Ⅳ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独立相关,高BMI的患者COS更长。
- 冯瑞郭鹏德李胜鳌胡凯文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冷冻消融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 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胸腹部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胸腹部大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CE-MRA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一次成功,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可明确判断。32例患者中CTA图像质量评分为3分、2分和1分者分别为30例(占93.75%)、2例和0例;DCE-MRA评分分别为31例(占96.87%)、1例和0例,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56,P>0.05)。CT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DCE-MR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无差异。结论:CTA和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CTA检查过程快速、扫描范围大,分辨率高;DCE-MRA图像质量较好且造影方式更安全。
- 祝红线冯瑞李相生柴晓媛王萍刘晓马梦然张红超李悦
- 肝肉瘤样癌1例被引量:3
- 2015年
- 1病例简介男,40岁。主诉: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个月余;既往乙型肝炎病史5年。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百分比47%,乙肝病毒核糖核酸定量8.537×102copies/ml,甲胎蛋白10.9 ng/ml,CA125 291.9 U/ml,CA19-9 38.18 U/ml。外院超声示肝右前叶上段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外院PET/CT示右叶近膈顶处代谢增高,考虑恶性病变。MRI检查(图1)提示肝脏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瘤可能。行剖腹探查粘连松解、右叶联合肝段切除术,术中见肝脏呈深红色、
- 冯瑞宋云龙
- 关键词:肝肿瘤肉瘤样癌磁共振成像病例报告
- 小肠充气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Peutz-Jeghers综合征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通过经肛充气灌肠法探究多层螺旋CT对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患者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PJS患者30例进行经肛充气、间接充盈小肠后进行全腹部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19例行经口小肠镜、13例行经肛小肠镜检查。评估小肠气体充盈程度,计算CT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小肠充气评分与小肠分组之间呈正相关(P<0.001)。CT对经肛组(下组小肠与大肠)病变检出率高于经口组(上组小肠)(P<0.001);对上、下组小肠病变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需要临床干预的病灶检出率为88.2%。结论经肛充气法对1~3组小肠充盈程度欠佳,对4~6组小肠充盈程度较好,可达到诊断条件;CT经肛充气灌肠对需要临床干预的病灶有较高检出率,对临床进镜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 陈燚宋云龙王萍吴苏蒙冯瑞
- 关键词:螺旋CTPEUTZ-JEGHERS小肠仿真内镜三维重建
- IDEAL水脂分离技术评估踝关节骨髓腔水肿的价值
- 冯瑞王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