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敬东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1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压
  • 2篇沙坦
  • 2篇左室
  • 2篇左室肥厚
  • 2篇高血压
  • 2篇高血压左室肥...
  • 2篇肥大
  • 2篇肥厚
  • 1篇动脉
  • 1篇心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肠肽
  • 1篇血管活性物质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症
  • 1篇血清炎症因子
  • 1篇炎症

机构

  • 3篇广东医学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3篇阳军
  • 3篇李敬东
  • 2篇孙华保
  • 2篇谢晓明
  • 2篇彭俊
  • 1篇李向平
  • 1篇赵水平
  • 1篇李江

传媒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氟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40mg/d;C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80mg/d;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1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水平。结果(1)ACS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2)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1周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hsCRP和TNFα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阳军李向平赵水平李江李敬东谢晓明彭俊
关键词:氟伐他汀ACSHS-CRP血清TNFΑ
氯沙坦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附50例报告)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观察 5 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口服氯沙坦2 4周后左室形态结构和左室功能变化。结果治疗 8周后血压下降明显 ,治疗 2 4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左室后壁肥厚明显减退 ,左室质量指数下降 ,总有效率达 85 .0 %。结论氯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具有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
阳军李敬东孙华保
关键词:氯沙坦高血压肥大左心室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2003年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5 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2 6例接受缬沙坦治疗 (80mg ,1次 /d) ,对照组 2 4例接受依那普利治疗(10mg ,1次 /d) ,治疗 8周后监测 2 4h动态血压及测定血浆肾素 (PRA)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醛固酮(ALD)。 16周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肥厚指数及心功能指标。结果两种药物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但缬沙坦组谷 峰比值优于依那普利组 ;两组治疗后舒张末室间隔厚度 ,左室后壁厚度 ,左室重量指数均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治疗均能明显降低ALD水平 ,轻度升高PRA ,但依那普利组使AngⅡ下降 ,缬沙坦组使AngⅡ升高 ,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ARB)抑制AngⅡ受体有关。结论缬沙坦能平稳降低 2 4h血压 ,显著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PRA ,AngⅡ ,ALD水平 ,更好地抑制肾素
阳军李敬东孙华保谢晓明彭俊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高血压肥大血管活性肠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