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 作品数:5 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动态的研究被引量:24
- 1998年
-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与降低,在水平方向上是按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是从上到下,在整个土体空间内是从里到外的顺序进行的,到黄熟时表现为整个根系群体全面衰亡。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扩展与根系的形态建成范围相一致。从起身到黄熟前平均有85%的根系吸收活力分布在水平幅度0~20cm垂直深度20cm左右的土体中,它对整个大田根系吸收活力影响最大,这不仅表现在其根系吸收活力数值的高低变化上,且其分布比例在开花后也显著降低,其外围根系吸收体活力数值和分布比例的降低幅度则相对较小。
-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刘益同王同燕任凤山徐兵
- 关键词:冬小麦
- 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根系活力、光合特性及物质分配变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2
- 1997年
- 选择了当前推广的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常规测定技术,对其部分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在群体根系活力、群体光合速率和物质运转分配等特性的变化上存在较大差异,此三种生理特性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高低。大穗型品种平均单茎根系活力和单茎光合速率同小穗型品种相比存在较高优势。
-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王同燕王奎波刘益同任凤山徐兵
- 关键词:冬小麦群体光合速率根系活力
- 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心变化规律的^(32)P示踪研究
- 1995年
- 以鲁麦14为材料,于池栽条件下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心的变化。各器官干重(g/m^2)累积变化表明,植株的生长中心,拔节前为叶片,从拔节到开花末期转为茎,开花后到成熟则为穗。^(32)P分配比率的变化表明,物质分配中心的变化与生长中心的更替相一致。拔节前分配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孕穗,叶与茎的^(32)P分配比率相当,为由叶到茎的过渡阶段;此后分配中心转化为茎;开花后则为穗。^(32)P比活度的变化(Bq/50mg)表明,孕穗前植株的代谢中心为分蘖节或茎;孕穗至开花转化为穗;开花后植株开始进入衰老阶段。
-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王同燕王奎波任凤山徐兵
- 关键词:冬小麦
- 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3
- 1999年
-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鲁麦14)群体根系吸收活力和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动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返青到成熟,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符合回归方程y=2.050+1.641x(r=0.8163);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根层~14C光合产物集运速率显著相关(r=0.9629),其变化主要受根层、茎层、叶层^(32)P矿质集运速率的影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与根层、茎层和叶层的^(32)P矿质集运速率之间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其变化显著受根层^(14)C光合产物集运速率的影响;根层、叶层和穗层的^(14)C光合产物集运速率与其^(32)P矿质集运速率的变化之间关系密切。
-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王同燕任凤山徐兵
- 关键词:冬小麦群体光合速率
- 冬小麦生长发育与根系关系的^(32)P示踪研究被引量:5
- 1997年
- 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地上部生长发育与根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孕穗前,根、茎、叶干重的累积是同步的,孕穗后为异步。整个生育期中,茎、叶与根干重的累积极显著相关。而孕穗后,穗干重的累积与根干重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在32P物质分配量上,茎、叶与根分别呈极显著相关,而穗与根的相关则不显著,与其生物量的累积是一致的。茎、叶、穗的代谢活性与根的代谢活性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相关。
-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王同燕王奎波任凤山徐兵
- 关键词:冬小麦生长发育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