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仁雄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术后并发症
  • 2篇肿瘤
  • 2篇胃癌
  • 2篇腺癌
  • 2篇后并发症
  • 2篇癌患者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异位
  • 1篇心搏
  • 1篇心搏骤停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术
  • 1篇血浆输注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仁雄
  • 5篇王宏志
  • 2篇杨勇
  • 2篇张忠涛
  • 2篇张军
  • 1篇沈艳芬
  • 1篇董军
  • 1篇董静
  • 1篇王康里
  • 1篇王宇
  • 1篇王国栋
  • 1篇李建设
  • 1篇金岚
  • 1篇王新朋
  • 1篇陈小杰
  • 1篇陈小杰
  • 1篇方华

传媒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围手术期血浆输注对胃癌手术病人预后影响研究(附255例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输血浆对胃癌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255例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对影响行胃切除的胃癌病人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并对其围手术期输血浆分层分析,判断其对胃癌病人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幽门梗阻、TNM病理分期、围手术期输血浆和肿瘤直径≥6 cm是影响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提示Ⅱ和Ⅲ期胃癌、肿瘤直径<6 cm、术前无低白蛋白血症、无贫血病人输血浆者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血浆是影响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对Ⅱ和Ⅲ期胃癌、肿瘤直径<6 cm、术前无低白蛋白血症及无贫血病人的影响更大。
陈仁雄张军张忠涛
关键词:围手术期血浆输注胃癌
术中心搏骤停后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1例被引量:3
2014年
患者,男性,年龄59岁,ASA分级Ⅱ级,因“间断腹痛1月”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癌(BorrmannⅡ型)。活检病理示中分化腺癌(Lauren分型:肠型)。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钾钠离子、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双下肢超声未见血栓,心电图未见异常。
陈仁雄王宏志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心搏骤停抢救ASA分级中分化腺癌胃镜检查
胃癌患者淋巴转移的预测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建立一个预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系统,以利于指导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255例于北京友谊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后病理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其性别、年龄、术前体重下降、合并贫血、合并幽门梗阻、合并慢性疾病史、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术前CEA单项增高、术前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1项或以上升高、术前胆碱酯酶、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小板、术前尿蛋白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大小和术前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中1项或以上升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接近1,判别能力高。结论肿瘤大小、术前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数。肿瘤大小联合术前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升高预测淋巴结转移可以为我们开展其他工作如新辅助治疗提供参考。
陈仁雄张军张忠涛王康里李建设金岚王宇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
食管癌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收治的42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统计其术后ALI/ARDS的发生情况。以是否发生ALI/ARDS把患者分为ALI/ARDS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后退法回归分析,探寻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共有41例患者发生ALI/ARDS,占所有患者的9. 7%(41/422),ALI/ARDS组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天数[(18. 9±9. 7) d vs.(14. 8±3. 6) d,P=0. 011]、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51. 2%(21/41) vs. 9. 4%(36/381),P <0. 001]、院内死亡率[31. 7%(13/41) vs. 5. 0%(19/381),P <0. 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0. 064)、术前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P=0. 020)、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P=0. 011)、体重指数(body weight index,BMI)(P=0. 04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P=0. 049)及术中单肺通气时间(P=0. 008)在ALI/ARD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EV1/FVC(OR=1. 053,95%CI 1. 010~1. 098,P=0. 016)、ASA分级(OR=2. 392,95%CI 1. 073~5. 335,P=0. 033)、术中单肺通气时间(min)(OR=0. 994,95%CI 0. 989~0. 999,P=0. 028)是食管癌术后发生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I/ARDS是食管癌术后不容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将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术前FEV1/FVC、ASA分级、术中单肺通气时间是食管癌术后发生ALI/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患者的充分评估和准备,术中控制单肺通气时间是预防食
徐稼轩王宏志董军陈小杰杨勇陈仁雄王国栋
关键词:食管切除术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并发症
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方法探讨(附1480例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结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验,探讨减少穿刺术中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静脉通路中心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480例病人。结果:所有病人中196例首先尝试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1284例首先尝试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3针及以内成功172例(87.8%),右侧为1108例(8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以内未成功者改行颈内静脉或B超引导下锁骨下-腋静脉穿刺,总体成功率100%。本组共2例(1.4‰)出现气胸。本组病人穿刺过程中置入导丝时导丝上拐至颈内静脉,左侧出现5例(2.6%),右侧出现80例(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经过B超辅助调整导丝位置再置管,术后复查胸片无导管异位发生。结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以减少气胸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通过助手辅助行B超检查判断置入导丝是否拐入颈内静脉,若拐入颈内静脉及时重新调整导丝可以减少术后导管异位。
陈仁雄王宏志沈艳芬董静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导管异位
乳腺癌术后肺栓塞27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科术后肺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手术后出现肺栓塞的患者27例,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诊断结果、治疗及预后等。结果入组的27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通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显示动脉充盈缺损确诊,其中双侧肺栓塞18例,单侧肺栓塞9例。超声检查显示伴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伴上肢深静脉血栓4例。18例早期予以足量低分子肝素(0.1 ml/10 kg,2次/d)抗凝治疗,9例予以减量低分子肝素(0.05 ml/10 kg,2次/d)抗凝治疗,患者均好转。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大出血1例,抗凝减量并予以输血治疗后好转。随访3个月无失访及死亡患者。结论乳腺癌术后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陈仁雄王宏志
关键词:乳腺肿瘤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共35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选取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1例发生PPCs,发生率为11.6%(41/352),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手术时间(≥3 h)及术前新辅助化疗这6类因素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对这6类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合并COPD,手术时间(≥3 h)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术前存在慢阻肺病史或肥胖患者,若手术时间长,应充分重视PPCs的发生,加强预防。
杨勇陈小杰陈仁雄王新朋方华王宏志
关键词:结直肠癌术后肺部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