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玉
- 作品数:28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血液内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8例,根据随机加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将9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实施化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自体DC-CIK过继免疫治疗。随访及评估2组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传统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免疫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张睿高石磊王娟马洪玉赵芳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免疫治疗生活质量
-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类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1〉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 许卫星王娟沈杰王庆赵芳王瑞环李静马洪玉苏国宏范雅丽李大钧
- 关键词:综合征
- 针药综合疗法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 2008年
- 马洪玉霍永利马小顺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论治
- 丙戊酸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属于短链脂肪酸(SCFA)家族,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抗癫痫药,用于治疗癫痫已有近30年的历史,对癫痫、躁狂、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近年来被发现其具有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活性的作用,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Ⅰ),
- 马洪玉李际君
-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恶性血液病广谱抗癫痫药短链脂肪酸
- 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抗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集26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与回输,随机分为观察组(PC、CIK回输)和对照组(CIK回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因子水平,记录患者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观察组CD3^+/CD8^+细胞、CD3^+/CD56^+细胞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K细胞的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均显著低于DC-CIK细胞(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免疫结构受损,DC-CIK免疫功能优于单纯CIK;DC-CIK生成IFN-γ、IL-12、TNF-α细胞因子能力强、杀伤肿瘤细胞效果优;DC-CIK免疫治疗可有效缓解治疗中发热、发量减少、白细胞数量降低等副作用。
- 赵芳张睿王娟王建华许卫星刘静尹风雷蔡秀萍马洪玉杨博
- 关键词:抗肿瘤免疫表型免疫治疗
- 国产两性霉素B单用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刘静季海龙赵芳张睿尹凤雷曹婷婷马洪玉许卫星王娟
- 关键词:两性霉素B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
- 丙戊酸钠对肿瘤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以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丙戊酸钠体外(VPA)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VPA用于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应用MTT实验研究VPA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2)应用ELISA方法检测VPA诱导K562细胞株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1)VPA对K562细胞增殖表现出很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0.1~100mg/ml范围内增殖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2)作用时间越长VPA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现象越明显,各时间段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对K56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作用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的实验证实,高浓度VPA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的的机制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且促凋亡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 马洪玉李际君
- 关键词:丙戊酸钠K562白血病凋亡
- 产后急性造血功能停滞6例分析
- 2007年
- 李永生李颖范雅丽吴雅锋邢宪英马洪玉王娟
- 关键词: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产后疾病过程出血倾向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与Ⅰ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Ⅰ型细胞因子受体与JAK2V617F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PN患者50例设为MPN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者45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和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设为CML组,运用定量逆转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对受检者外周血或骨髓JAK2V617F突变及Ⅰ型细胞因子受体[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PN组中3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占比60.00%,其中PMF患者、ET患者以及PV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73.33%、55.00%,但正常对照组和CML组无JAK2V617F突变情况。CML组c-Mpl、GCSFR、EPOR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MPN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N组GCSFR、EPOR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PN组与正常对照组c-Mpl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N组中JAK2V617F突变阴性初治和JAK2V617F突变阳性初治患者的c-Mpl、GCSFR以及EPOR的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V617F和Ⅰ型细胞因子参与MPN的发展,并且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中Ⅰ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高,但并不是决定MPN发病的唯一因素。
- 尹凤雷许卫星李淑晨张薇王娟马洪玉赵芳刘静
- 关键词:JAK2V617F突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 MA方案不同疗程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 2006年
- 目的探讨MA方案的个体化合理治疗。方法6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调整疗程组):根据骨髓有关监测指标灵活调整疗程,B组(固定疗程组):固定疗程7 d,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调整疗程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固定疗程组,且毒性反应小。结论治疗期间随时调整疗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个体化治疗价值。
- 薛重重杨丽萍苏国宏李静马洪玉张智风
-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急性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