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建民

作品数:36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细胞
  • 15篇基因
  • 12篇肿瘤
  • 6篇细胞瘤
  • 6篇免疫
  • 6篇母细胞
  • 6篇母细胞瘤
  • 5篇肾母细胞
  • 5篇肾母细胞瘤
  • 4篇突变
  • 4篇组织化学
  • 4篇淋巴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恶性
  • 4篇肺癌
  • 3篇血内
  • 3篇血内毒素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机构

  • 36篇上海医科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市肿瘤研...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北医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6篇罗建民
  • 24篇沈兆忠
  • 20篇郑颂国
  • 8篇许良中
  • 6篇步星耀
  • 5篇陆孝禹
  • 4篇章月星
  • 4篇张泰明
  • 4篇曹世龙
  • 3篇周决
  • 3篇张群华
  • 3篇蔡端
  • 3篇肖立
  • 3篇张延龄
  • 3篇金百祥
  • 3篇师英强
  • 3篇殷保兵
  • 2篇莫善兢
  • 2篇黄抗美
  • 2篇冉瑞琼

传媒

  • 5篇中国癌症杂志
  • 5篇肿瘤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法医学杂志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8篇2000
  • 5篇1999
  • 9篇1998
  • 8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8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恶性肿瘤VEGF和CD_(44)基因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研究大肠恶性肿瘤的转移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CD4 4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1997年 12月— 1998年 5月间收治的 2 1例大肠恶性肿瘤。其中 19例为大肠癌 ,1例为平滑肌肉瘤 ,1例为转移性腺样囊腺癌。大肠癌Dukes分期为B期6例 ,C期 9例及D期 4例。上述标本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各类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大肠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 10例 ,另 11例为阴性结果。而CD4 4阳性表达 8例 ,另 13例为阴性。大肠癌的不同分期与VEGF和CD4 4表达稍有不同 ,但两者随肿瘤分期的进展而呈现阳性结果增高。结论 :转移基因的VEGF和CD4 4表达 。
师英强郑颂国罗建民沈兆忠莫善兢
关键词:大肠肿瘤VEGFCD44基因MRNA
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与克隆存活率的关系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研究放射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及其与放射后细胞克隆存活率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显微镜、琼脂糖电泳、流式细胞术和TdT介导的缺口和末端标记法(TUNEL)等方法分析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应用有限稀释法测定放射后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放射后HL-60细胞表现出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固缩致密化、边缘化、染色体断裂、出现凋亡小体、细胞膜保持完整和电泳时DNA“梯谱”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照射后4h细胞凋亡已比较明显,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但是,放射引起HL-60细胞克隆存活率的减少比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更敏感,如8Gy照射后克隆存活率减少到0.0016,而此剂量时的细胞凋亡水平几乎与对照组水平相同。结论放射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但是,放射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不能解释HL-60细胞克隆存活率的减少。
付晓颖曹世龙冉瑞琼沈兆忠罗建民周决黄抗美
关键词:细胞凋亡HL-60白血病放射疗法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生长抑素治疗后血内毒素、TNF—α和肝TNF—αmRNA的变化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血内毒素,TNF—α和肝TNF—α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机制,以及生长抑素的治疗作用。材料和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NP组、ANP十生长抑素组和正常对照组。经胰胆管道行注射3.5%牛磺胆酸建立大鼠ANP模型后测定血内毒素和TNF—α的浓度以及肝TNF—αmRNA表达。结果ANP大鼠血内毒素、TNF—α和肝TNF—αmRNA表达增强,但在生长抑素治疗后均见降低。结论TNF—α在ANP的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生长抑素可以减轻肝损伤,对TNF治疗有效。
殷保兵蔡端张群华张延龄郑颂沈兆忠罗建民
关键词:坏死性胰腺炎生长抑素炎性介质
IL-2基因转染S-18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电镜观察
1998年
IL-2基因转染S-18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电镜观察杨静莹马积庆章月星李明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上海200032)郑颂国罗建民沈兆忠(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上海20003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利用转基因方法进行肿瘤细胞靶向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正在...
杨静莹马积庆章月星李明烈郑颂国罗建民沈兆忠
关键词:IL-2基因移植瘤电镜小鼠
肺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1998年
目的:研究肺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SSCP),检测原发性肺癌的p53基因的第5~8外显子点突变。结果:8例肺良性疾病均无点突变发生,40例肺癌中19例(47.5%)有点突变发生,点突变发生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累及状态相关(P<0.02)。
周伯年郑颂国张容轩罗建民罗建民
关键词:肺癌P53基因点突变基因多态性
P53蛋白在原发性肺癌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5
1997年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原发性肺癌中P53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发现112例肺癌中有50例表达P53蛋白(45%),鳞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癌,分别为59%和32%(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P53蛋白表达率为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37%,P<0.05)。结果提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发生学机制可能不同,而且P53蛋白表达状态可能也是估计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数。
郑颂国朱雄增沈兆忠罗建民罗建民
关键词: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P53蛋白
肾母细胞瘤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与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选用分别定位于X及21号染色体的AR和UT762微卫星标记位点,对50例肾母细胞瘤标本作MSI测定。按NWTS-Ⅱ病理分类法,将50例分成间变型和无间变型,以及按NWTS-Ⅲ病期分类法可分为四期。结果AR位点MSI阳性14例(28%),UT762位点阳性10例(20%),同一病例两个位点均阳性2例(4%),总阳性病例22例(44%)。早期肿瘤(Ⅰ,Ⅱ期38例)中16例阳性(42.1%),晚期肿瘤(Ⅲ,Ⅳ期12例)6例阳性(50%),(P>0.05)。间变型(14例)10例阳性,阳性率71%,显著高于无间变型(36例中12例阳性)的阳性率33%(P<0.05)。并发现手术边缘组织2例阳性。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区分肾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意义。
沈兆忠何志明步星耀郑颂国罗建民金伯祥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染色体畸变肾肿瘤病理
恶性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克隆性重排检测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目的 对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进行克隆性研究。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用针对 Ig H 单轮扩增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 在 126 例恶性 B细胞性淋巴瘤中,免疫组化标记与 Ig H 基因克隆性重排符合率为 97% ,其中, Ig H 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 83 例(66% ),3 例见 T C Rβ交叉阳性,在 1 例病理诊断为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出现 Ig H克隆性重排,在其它 22 例非淋巴组织和良性淋巴组织疾患中均未见阳性。在 18 例临床诊断有争议的病例中11 例出现 Ig H 克隆性重排。结论 克隆性重排检测对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郑颂国陆孝禹张容轩罗建民肖力沈兆忠许良中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基因重排多聚酶链反应
乳癌组织中癌胚抗原与雌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被引量:1
1989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93例乳癌的癌胚抗原(CEA)及雌激素受体(ER)。其中53例CEA阳性,45例ER阳性。93例中23例为CEA(+),ER(+);18例为CEA(-),ER(-);30例为CEA(+)、ER(-);22例为CEA(-)、ER(+)。CEA与ER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的转移无关。在ER阴性的48例中,CEA阳性者30例、阴性者18例,两者有明显的差别(p<0.05)。乳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 A与ER可能对预告预后是有用的。
许良中胡筱娟张泰明罗建民金爱萍
关键词:乳腺癌癌胚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全文增补中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生长抑素治疗后血内毒素、TNF-α和肝TNF-αmRNA的变化被引量:7
1998年
殷保兵蔡端张群华张延龄郑颂国沈兆忠罗建民
关键词:坏死性胰腺炎生长抑素内毒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