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作品数:10 被引量:72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基于云服务端的多种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15年 对近年来的基于云服务端的医疗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介绍了云计算技术在医疗行政管理建设、国家和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医疗专科信息系统的建设、科研系统的建设、中医信息化的建设多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云计算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丁康 方祝元 张羽关键词:健康 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检测算法效能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肺结节检测算法,与医师标注结果进行比对,得到算法在不同重建方法下检出肺结节的敏感度、准确率、F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检出的假阳性分布,对比分析模型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的诊断效果。结果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重建、纵隔重建和骨重建3种重建方法下的敏感度分别为92.33%(313/339)、86.97%(287/330)及92.73%(319/344),准确率分别为23.55%(313/1329)、37.91%(287/757)及27.84%(319/1146),F分数分别为0.38、0.53及0.43,3种算法重建下模型检出敏感度、模型误检结节类型与医师漏标结节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窗、纵隔和骨窗重建下均性能优良,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 刘珍娟 傅迎霞 张羽 彭飞 张宗军关键词:肺结节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影像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06例与转移阴性组324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直径、包膜侵犯、多灶、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侧颈部各区域转移情况等临床影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CT、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灶直径大于1 cm、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及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93.4%,特异性88.8%,ROC曲线下面积0.911、约登指数0.823,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当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受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高度怀疑PTC颈侧区淋巴节转移;CT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傅迎霞 张羽 朱红 马丙娥 彭飞 王建华 张宗军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彩色多普勒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消癌解毒方调控Nrf2/HMOX1通路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2023年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消癌解毒方促进肝癌小鼠肿瘤细胞铁死亡,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癌解毒方低剂量组、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铁死亡抑制剂组、顺铂组。构建H22小鼠移植瘤模型,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组予消癌解毒方灌胃,剂量分别为(10、20 g·kg^(-1)·d^(-1));铁死亡抑制剂组予Liproxstatin-1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g·kg^(-1)·d^(-1);顺铂组予顺铂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g·kg^(-1)·d^(-1);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予消癌解毒方(20 g·kg^(-1)·d^(-1))灌胃以及Liproxstatin-1(10 mg·kg^(-1)·d^(-1))腹腔注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1 d后剥取瘤体计算抑瘤率;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瘤体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制备血清以TMT肽段标记结合LC-MS/MS寻找差异蛋白表达谱、应用IPA软件进行分析;生化检测血清铁离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及顺铂能抑制瘤体生长,抑瘤率分别为36.12%、51.63%、57.43%,铁死亡抑制剂促进了瘤体的生长,抑瘤率为-45.56%,消癌解毒方联合铁死亡抑制剂组瘤体较铁死亡抑制剂组缩小,抑瘤率为18.11%;HE染色显示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顺铂组瘤体组织出现凋亡细胞及大量空泡蓄积;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出现一定程度的线粒体萎缩及膜密度增加;流式结果显示:消癌解毒方干预后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蛋白质组学检测显示,消癌解毒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共129个,其中下调蛋白62个,上调蛋白67个,差异表达涉及脂质代� 李文婷 张淇 吴勉华 吴勉华 姜泽群 李黎 杨卫豪 费凡关键词:脂质过氧化 胸椎定量CT和腰椎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 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 mg/cm^(3)和136 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CT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张羽 张宗军 刘许慧 滕剑 李清瑶 彭飞 傅迎霞 徐徐关键词:骨质疏松 MRI定量分析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临床活动度评分(CAS)变化分为有效组(23例)和无效组(14例),测量2组双眼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眼球内侧脂肪厚度、眼外肌最大截面积、眼外肌与同侧颞肌的信号强度比(SIR_(眼外肌/颞肌)),分析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与CAS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C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差值与CAS差值相关(r=0.801,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SIR_(眼外肌/颞肌)治疗前后差值对疗效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AUC=0.898,P<0.001)。结论:MRI定量测量SIR_(眼外肌/颞肌)可评估激素治疗活动期TAO的效果,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张羽 刘许慧 滕剑 王睿 彭飞 傅迎霞 王建华 张宗军 黄德健关键词:GRAVES眼病 糖皮质激素类 第7~9胸椎CT值对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评估价值的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_(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_(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_(7)-T_(9)椎体的BMD和T_(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_(7)-T_(9)椎体的CT值和T_(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_(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李清瑶 张宗军 张羽 滕剑 王睿 彭飞 刘许慧关键词:骨密度 胸椎 碘对比剂对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BMD值,计算3个椎体各期相平均BMD及增强前后BMD增加值(ΔBMD)。以平扫BMD作为标准QCT-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后各期相BMD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各期相ΔBMD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增强后各期相与平扫BMD以及ΔBMD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QCT-BMD与增强各期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12,均<0.05),门脉期与动脉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其余各期相间无统计学差异;门脉期及延迟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期相ΔB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门脉期P=0.003<0.05,延迟期P=0.009<0.05)。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与标准QCT-BMD均呈正相关(r=0.992、0.983、0.987,均P=0.000<0.05);门脉期及延迟期ΔBMD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7(P=0.001<0.05)和0.269(P=0.000<0.05)。结论:QCT测量增强扫描各期相与平扫之间BMD有较好的相关性,动脉期及延迟期较门脉期更好;门脉期及延迟期BMD增加值与年龄正相关;增强扫描各期相中,应以动脉期作为增强QCT-BMD测量的最佳期相。 刘许慧 张宗军 滕剑 傅迎霞 张羽 彭飞关键词:骨密度 碘对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