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立志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代谢率
  • 2篇呼吸代谢
  • 2篇呼吸商
  • 2篇耗氧
  • 2篇耗氧率
  • 1篇意大利蝗
  • 1篇滞育
  • 1篇中国林蛙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特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特性
  • 1篇胚胎
  • 1篇气孔
  • 1篇孳生
  • 1篇蛙类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研究
  • 1篇林蛙

机构

  • 5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新疆畜牧科学...

作者

  • 5篇何立志
  • 4篇季荣
  • 3篇叶小芳
  • 2篇袁亮
  • 2篇刘余平
  • 2篇刘琼
  • 1篇王晗
  • 1篇张永军
  • 1篇王秀玲
  • 1篇于非
  • 1篇吕雪峰
  • 1篇何岚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哈边境蝗区蝗虫孳生和发生地的重要生态学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中哈边境蝗虫跨境迁飞为害常造成严重损失,明确蝗虫迁出和迁入区生态条件异同是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中国新疆塔城边境蝗区和哈萨克斯坦境内阿拉湖蝗区生态特征的异同。研究发现,塔城边境与阿拉湖蝗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无明显差异;两蝗区主要植被和蝗虫群落结构相似;阿拉湖蝗区土壤的p 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塔城边境蝗区;除Ca^(2+)和CO_3^(2-)外,阿拉湖蝗区土壤中Cl^-、SO_4^(2-)、K^+、Na^+、Mg^(2+)、HCO_3^-含量均明显低于塔城边境蝗区;两蝗区20a(1980-1999年)年均气温和降水量无差异显著,而年、季节平均气温和降水量5 a滑动趋势差异显著。哈萨克斯坦境内阿拉湖蝗区的植被种类、较低的土壤p H值和含盐量及有机质、季节的温度和降水量均适合蝗虫产卵,是蝗虫的重要孳生地;我国境内塔城边境蝗区内大面积撂荒地增加了适宜蝗虫发生的环境。中哈边境蝗区生态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表明蝗虫跨境为害仍将是塔城边境蝗灾发生的重要特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中哈边境蝗区的监测和防控有重要作用。
刘琼何立志张永军ROMAN Jashenko季荣
关键词:土壤理化特性意大利蝗
西伯利亚蝗越冬卵的呼吸代谢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重要的指示物种,本研究主要探讨西伯利亚蝗卵越冬过程中的呼吸生理变化。[方法]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系统,逐月测定越冬卵的呼吸率、代谢率和呼吸商等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并监测其环境温度变化,同时解剖蝗卵以观察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越冬过程中,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高低顺序为越冬前期<越冬期间<越冬后期。越冬前(8—10月)和越冬期间(11—2月),同阶段各月份之间的呼吸代谢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越冬后期(3—4月)呼吸率和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越冬前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66,说明其代谢底物主要为脂质;越冬期间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80,表明其代谢底物除脂质外还有部分糖类参与;越冬后期,呼吸商显著升高(P<0.05),平均值为1.01,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主要发生在越冬前期,此时头、胸、腹和附肢等结构已分化完全;越冬期间胚胎发育停滞;越冬后胚胎发育迅速恢复。[结论]越冬过程中,西伯利亚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与胚胎发育进度密切相关。为适应胚胎发育需要,蝗卵通过调节呼吸代谢水平及代谢底物来调整其生理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从而顺利越冬。
何立志刘余平闫蒙云刘琼李占武季荣叶小芳
关键词:耗氧率代谢率
西伯利亚蝗越冬卵的呼吸代谢规律研究
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重要的指示物种,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为探讨西伯利亚蝗卵越冬过程中的呼吸生理变化,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系统,逐月测定越冬期间蝗卵的呼吸率、代谢率和...
何立志季荣刘余平朱翌鑫张永梁刘琼叶小芳
关键词:耗氧率代谢率
新疆蛙类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为了解新疆地区中国林蛙中亚林蛙、中亚侧褶蛙和阿尔泰林蛙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方法]分别于新疆7个地方采集了4种蛙类共53个个体,对线粒体12S RNA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结果]经过拼接和比对,得到长度为893 bp片段的序列,4种蛙类共定义了21个单倍型,其中,中国林蛙、中亚侧褶蛙和阿尔泰林蛙遗传变异程度高,而中亚林蛙的遗传变异很低。各群体总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7 88,总固定系数Fst为0.871 56,总基因流Nm为0.04。中国林蛙与中亚林蛙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58,与中亚侧褶蛙之间的遗传距离次之,为0.137,与阿尔泰林蛙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34。聚类分析显示中国林蛙和阿尔泰林蛙聚为一支,中亚林蛙和中亚侧褶蛙聚为一支。[结论]新疆地区的中国林蛙、中亚侧褶蛙和阿尔泰林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中亚林蛙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各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叶小芳袁亮吕雪峰何立志王秀玲季荣
关键词:中国林蛙RNA
西伯利亚蝗越冬卵的发育特征及胚胎发育规律被引量:8
2018年
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的危害种之一,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摸清西伯利亚蝗卵的发育特征及胚胎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室内孵化西伯利亚蝗卵的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形态结构并进行阶段划分,结果发现:在30℃恒温培养下,西伯利亚蝗的胚胎发育共分为12个时期:Ⅰ-Ⅶ期(滞育前发育),发育时间约为20d,Ⅷ期(滞育期),滞育时间约为193d,Ⅸ-Ⅻ期(滞育后发育),发育时间约为6d。同时,跟踪调查自然条件下野外越冬卵的胚胎发育情况,并通过电子温度记录器实时监测蝗卵周围环境的5cm土层地温。结果发现,自然条件下,越冬卵的胚胎发育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7-9月末为胚胎早期发育时期(对应胚胎发育Ⅰ-Ⅶ期);9月末-10月上旬蝗卵逐渐进入滞育阶段,胚胎发育停滞,直至翌年2月(对应胚胎发育第Ⅷ期),此时月平均温度最低,滞育时间约为166d;冬季结束后,3月上旬-4月,蝗卵滞育解除,胚胎恢复发育。3月胚胎发生旋转(对应胚胎发育Ⅸ期),4月胚胎发育基本完成(对应胚胎发育第Ⅹ-Ⅻ期)。此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自然条件下蝗卵卵壳上气孔的超微结构,发现气孔围壁随着越冬时间的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胚胎滞育解除后围壁又恢复为原有状态。以上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蝗以卵滞育越冬,且自然条件下,同一时间内蝗卵个体间的胚胎发育并不完全处于同一发育阶段;恒温条件下蝗卵的滞育持续时间较自然条件下长;发育过程中气孔围壁相应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闫蒙云何立志王晗于非何岚袁亮廖成敏刘余平李占武季荣叶小芳
关键词:胚胎滞育气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