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权

作品数:43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哲学
  • 9篇证法
  • 9篇辩证
  • 9篇辩证法
  • 7篇克尔凯郭尔
  • 6篇政治
  • 5篇哲学批判
  • 5篇政治哲学
  • 5篇主义
  • 5篇资本逻辑
  • 5篇激进
  • 5篇别尔嘉耶夫
  • 4篇道德
  • 4篇文化
  • 4篇伦理
  • 4篇阶级
  • 3篇正义
  • 3篇批判性
  • 3篇人道主义
  • 3篇主体性

机构

  • 28篇南京大学
  • 15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43篇温权
  • 4篇孔妍

传媒

  • 5篇学术交流
  • 3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2篇求是学刊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湖湘论坛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年份

  • 8篇2017
  • 17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1篇201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视阈的提出: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新契机被引量:1
2014年
文化被视作独立的问题域而在哲学维度予以关注,既表征现代性进行自我反思的理论自觉,又在方法论上成为范式更迭的肇始。从政治生活的宏观视角到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从元叙事意义上的历史观到存在主义的历史观,这一系列嬗变无一不渗透着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作用。显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内涵予以发掘,并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重叠的领域对之进行再诠释,就能在历史、文化、人的互动关系中找到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契机,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温权
关键词:文化
别尔嘉耶夫现代性批判的神学向度及其世俗化的不可能性——评《现代性危机及其精神救赎——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2017年
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分别以个体存在、创造自由,以及人—神关系为切入点,围绕体验性的精神拯救对客体化奴役的战胜,在神学—伦理学交汇的临界点处,依照它所内涵的善—恶辩证法,对现代文明的社会危机进行了内向性地叩问。在他看来,寓于现代性图景当中有关理性与自由的宏大叙事,既滋生了以社会实验为代价的革命诱惑对人类神圣信仰的亵渎,又造就了由平淡无奇的庸俗世界所构成的世俗历史对个体末世情怀的阉割。投射在神学维度,它们无疑上演了上帝与信徒、自由与必然、危机与拯救的三重悲剧。鉴于此,别尔嘉耶夫试图从被扭曲的现代历史内部,重塑已然异化的人类精神并恢复上帝之于自由的绝对意义,从而在神与人、信仰与创造的共轭体系中,终结现代性危机的历史性原罪。但是,这一设想因其神秘主义的弥赛亚情怀无法在客观世界获得普适性的践行可能,故而终究是一种宗教学的玄思。后者无疑揭示了别尔嘉耶夫的现代性批判不过是精神与客体悲剧的继续。
温权
关键词:别尔嘉耶夫现代性批判客体化
自由精神辩证法:痛苦的客体化与神圣的创造——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刍议
2014年
精神的客体化与人的自由创造是别尔嘉耶夫哲学的两个基本向度。它们从不同视角分别表述了别尔嘉耶夫思想中的自由指向。若以二者共同的理论归宿——人类对客体化的战胜——作为考察前提,就能在精神与创造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人——神关系,深入理解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的真正涵义。
温权
关键词:客体化
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文化—政治学批判转向及其局限性—以马尔库什与赫勒为例
2016年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分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在其思想发展后期,已然表现出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倾向。其中,尤以马尔库什的文化哲学批判与赫勒的政治哲学反思最为显著。前者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通过延伸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边界,在确证二者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否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效性。后者从当前资本秩序的政治结构出发,依托对具体政治法则中道德谱系的发掘,在建构指向良善生活的道德—政治体系之后,旋即瓦解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理论妥协,暗示了西方左翼思潮对当前资本主义新格局采取的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一重要发力点的缺失。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重塑文化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就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左翼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实质是彻底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温权
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文化哲学政治哲学伦理道德
信仰的悖论与理性的限度——克尔凯郭尔人神辩证法刍议被引量:1
2016年
宗教体验对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转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它与生存辩证法的最终性质密切相关。毋庸置疑,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理论旨趣,就是为个人与上帝的沟通创造先决条件。因此,针对二者间关系的性质该如何定位等问题,理应在人神互动的层面予以解答。作为生存哲学的最高形态,克尔凯郭尔的宗教指向直接体现为人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温权
关键词:上帝冒犯辩证法
城市正义的文化危机与资本生产的空间限度
2017年
作为资本空间生产的结果与载体,现代城市结构及其日常生活景观面临正义失范与文化剥削的双重危机。一方面,个体日常交往的全部内容,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间性再生产当中。后者凭借地域性的劳动分工以及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城市格局碎片化的同时,加剧了不同区间内隶属各经济部类的居民,彼此之间已然存在的正义失衡。另一方面,以"物"为尺度的异化空间,催生了更为隐蔽的文化欺骗功能。在价值多元与文化工业的杂糅中,资本主义制度以商品消费为媒介,通过对各种城市亚文化和边缘群体的塑造与利用,成功实现了自身空间组织形式的重构。因此,城市化的实质,就是资本借助文化—政治策略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空间性剥削。此外,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又构成资本逻辑的外在限度。一旦商品的过度消费或财富的盲目积累突破阈值,以城市解体为征兆的政治困境,必然在空间层面以文化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鉴于此,对资本逻辑与日常生活文化图景间关系的批判性反思,可视为回应城市空间正义问题的必要路径。
温权
关键词:资本逻辑
克尔凯郭尔人-神辩证法的三个向度
2017年
克尔凯郭尔宗教哲学所揭示的人-神关系彻底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内涵。通过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个体生存的压制,之前被体系化的辩证法框架在信仰的维度得以重构。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向度:首先,绝对个体的内在性生存取代了抽象的自我意识成为辩证法的开端;其次,上帝以他者身份介入人类理性所不及的空白场域,进而在二者的绝对差异当中,个体的信仰成为推动辩证环节不断演进的根本动力;再次,对个体生存悖论进行弥合的神性启示,将促使辩证法的逻辑终局直接面对超验的千年王国。由此可见,克尔凯郭尔的人-神辩证法是在信仰层面,为个体的生存与自由寻找神性的支撑。它意欲在钳制人类的绝对理性之外,获得个体解放的超验依据,进而在人与神的对话过程中,为个体脱离理性的狡计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克尔凯郭尔的人-神辩证法可谓人-神-理性三者之间关于个体自由的否定性博弈。
温权
关键词:悖论
主体性与历史性的张力——从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到马克思被引量:3
2014年
人的主体性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黑格尔、克尔凯郭尔以及马克思哲学问题的基本走向。针对该问题,黑格尔与克尔凯郭尔分别以绝对精神与个人自由为理论前提,并通过对主体性、历史涵义的不同界定,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前者把历史归结为自我意识(人)在绝对精神框架下的展开,后者则在突显个人意志自由的同时,将历史的规律性排除在人的视野之外。鉴于此,若将二者作为考察马克思思想的两个端点,不难得出马克思对该问题的基本态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肯定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从而将人与历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在黑格尔与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范式当中,借助三者间的比对,进一步明晰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理论。
温权
关键词:主体性
泛悲剧理论:悲剧的形而上学被引量:2
2015年
悲剧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历史间的关系问题,构成卢卡奇文艺理论的重要一维。对它的讨论,主要体现在《悲剧形而上学》与《艺术哲学》等相关著作及手稿当中。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卢卡奇在戏剧史层面,系统地诠释了悲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他认为,悲剧作为一种人与命运之间的游戏,其内容与所谓得上帝无涉。后者仅以观众的身份冷眼旁观。这就在社会历史领域引发一种泛悲剧的倾向,从而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解放的可能性。此外,将政治话语中的平等与民主介入到悲剧人物当中,无疑又会产生内在体验与外部经验的双重失效。这就引出另一更为深刻的问题:人们与真正悲剧的元历史瞬间的契合点到底该从何处找寻?
费伦茨.费赫尔孔妍温权
关键词:悲剧卢卡奇
批判理论的困境:人类本质的历史性解读与生产范式的三个悖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哲学人类学刍议被引量:2
2016年
如何彰显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人类本质的人道主义内涵,构成马尔库什早期思想的核心议题。于是,他深入考察了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试图在生产范式与人类本质的实现这两者之间建立内在关联。然而,生产范式自身的含混性却使人类解放的路径选择出现分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资本主义的瓦解是生产力的逻辑必然,还是工人阶级的主观意愿?其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实证科学规律性的结果,还是工人阶级激进需要的目的论诉求?其三,就人类本质的实现历程而言,历史在其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之间该作何抉择?马尔库什通过批判性地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才逐步澄清了上述疑窦,并在建构批判理论的同时有效地调解了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之间所谓的"冲突",进而为人类本质的人道主义指向确立相应的合法性。
温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