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国胜

作品数:18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手术
  • 7篇动脉瘤
  • 6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手术治疗
  • 4篇颅内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4篇出血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3篇疗效
  • 3篇瘤组织
  • 3篇脑出血
  • 3篇颈内
  • 3篇颈内动脉
  • 3篇胶质瘤组织
  • 2篇蛋白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机构

  • 17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濮阳市油田总...

作者

  • 18篇周国胜
  • 6篇刘献志
  • 4篇宋振宇
  • 3篇吴力新
  • 2篇王正锋
  • 2篇刘学友
  • 2篇郭孟果
  • 1篇马斯奇
  • 1篇闫东明
  • 1篇刘宇
  • 1篇李红伟
  • 1篇魏伟
  • 1篇李远
  • 1篇杨新宇
  • 1篇杨波
  • 1篇高明
  • 1篇岳树源
  • 1篇庞长河
  • 1篇陈鑫璞
  • 1篇罗文正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痘苗病毒相关激酶1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痘苗病毒相关激酶1(VRK1)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Westernblot分析VRK1在胶质瘤组织蛋白表达水平;Kaplan-Meier分析VRK1与患者预后参数关系;RNA干扰胶质瘤细胞VRK1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计数和集落分析细胞增殖。结果Westernblot表明VRK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VR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P=0.556),而VRK1表达与WHO分级明显相关(P=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表达VRK1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0)。CCK-8细胞计数和集落结果表明VRK1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结论VRK1在胶质瘤患者中高表达,与胶质瘤发生和发展有关。
宋振宇周国胜吴力新孙逸杰
关键词:胶质瘤
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
周国胜
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型颅内AVM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评分(SMG)1分4例,2分11例,3分13例,4分6例。所有患儿均开颅行AVM切除术及血肿清除术,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及脑组织肿胀情况,术后1周行头MRI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团残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术后意识障碍的改善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头颅MRI或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mRS0~1分为预后良好;并根据术前SMG分级情况分为SMG≤3分组和SMG>3分组,比较两组存活患儿的预后差异。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5例患儿直接行开颅手术切除AVM及血肿;6例行复合手术;3例先行AVM部分栓塞,再行手术切除。31例(91.2%)患儿初次手术行AVM全切除;3例(8.8%)行近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二次手术行AVM全切除。术后2例(术前SMG均为3分)患儿死亡;3例(术前SMG3分1例,4分2例)出现重度残疾。出院时GCS3~8分2例,9~12分2例,13~15分28例。32例存活的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5.2±10.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无AVM残留或复发,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6例。与术前SMG>3分组相比,术前SMG≤3分组患儿的预后明显较好(预后良好比例分别为2/6、23/26,P=0.012)。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儿童出血型AVM首选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SMG≤3分的患儿。根据患儿适应证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均有助于实现AVM全切除。
甄英伟张永良占益平郭社卫汪刚周国胜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儿童
高敏C反应蛋白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 h内入院并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诊断,在首次头颅CT后24 h内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定义为复查血肿体积较基线增加>6 ml或相对体积增大>33%。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hs-CRP对血肿增大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54例脑出血患者,男性99例(64.3%),年龄(58.7±11.1)岁,基线中位格拉斯格昏迷量表评分为13分,发病至首次CT时间为(2.92±1.35)h,首次CT至复查CT时间为(16.05±4.40)h。基线血肿体积为(21.82±11.08)ml,其中27例(17.5%)血肿破入脑室。40例(26.0%)存在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组入院时平均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血肿增大组[(11.56±3.72)mg/L对(9.51±4.31)ml;t=-2.669,P=0.00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s-CRP[优势比(odds ratio,OR)1.12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7~1.241;P=0.022]、血肿形状不规则(OR 4.160,95%CI 1.714~10.098;P=0.002)以及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OR 0.510,95%CI 0.323~0.803;P=0.004)与血肿增大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基线血肿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237,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预测血肿增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678(95%CI 0.584~0.772);最佳截断值为10.55 mg/L,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9%和60.0%。结论对入院时hs-CRP≥10.55 mg/L、血肿形状不规则和入院至首次CT检查时间<3 h的患者要着重管理,警惕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
刘双刘学友周国胜王正锋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C-反应蛋白质
显微镜下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手术入路与技巧、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及破裂后处理以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8例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大面积脑梗死3例,基底节小面积梗死1例,单肢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死亡2例。术后随诊2~12个月,术后恢复良好39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81.25%(39/48),病死率4.16%(2/48)。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避免动脉瘤破裂和正确处理术中破裂出血,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高永峰朱军武姚俊恒徐志辉周国胜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
MRI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MRI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分析不同性质鞍旁肿瘤的MRI征像差异。结果2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明确7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3例鞍旁脑膜瘤。MRI扫描均可明确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受累毗邻组织及其与周围毗邻组织的结构关系。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扫描,与脑白质比较T1WI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表达,信号均匀,DWI等信号,MRI增强扫描均可见明显强化,以稍低信号表达为主。鞍旁脑膜T1WI病灶接近脑灰质信号,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均提示等信号;DWI显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行MRI增强扫均可见明显强化表达,可伴典型"脑膜尾征"。结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MRI及DWI扫描信号表达差异明显,且鞍旁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或可成为术前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高价值依据,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孔令常张龙洲甄英伟周国胜
关键词:MRI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
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13例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门诊复查结合电话随访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运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3例共13个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5例,海绵窦段动脉瘤8例),瘤径25~45 mm,术前CT均未见颅内出血,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切除术,8例行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手术,采用GOS评估治疗效果。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A显示搭桥通畅13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出院时依据GOS预后评分良好12例、中度残疾(GOS评分4分)1例。12例术后随访4~58个月,行CTA复查显示搭桥血管通畅,GOS评分5分者11例,GOS评分4分1例。1例失访。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手术是治疗颅内复杂巨大动脉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前评估和显微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郝海涛庞长河白亚辉刘宇周辉周国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
改良直切口与传统马蹄形切口在颅脑手术中应用的比较分析
:探索直切口在颅脑肿瘤手术应用范围及与传统马蹄形切口比较的优势. 方法:将幕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直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马蹄形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开关颅时间、开关颅出血量、病变暴露及切除程度、切口...
王亚东李红伟李远周国胜刘献志杨波
关键词:颅脑肿瘤手术治疗直切口临床疗效
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实施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的10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共发现11个动脉瘤,其中8个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个位于海绵窦及床突上段,1个位于交通段。10例患者中,8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闭塞术或颈内动脉近心端阻断术;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患者仅处理破裂侧动脉瘤。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情况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吻合通畅率为100%。术后1例出现轻度失语、右侧肢体轻瘫;1例出现右眼视力明显下降;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8±16.6)个月(11~6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除1例视力下降者无好转外,另外2例患者的并发症均明显恢复;mRS 0分8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3~6个月行头颈CTA检查发现1例患者的桥血管闭塞,其余患者的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和桥血管通畅率高,并发症较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甄英伟焦贺男占益平郭社卫王兆斌周国胜
关键词:动脉瘤颈内动脉
Rho相关蛋白激酶1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Rho相关蛋白激酶1(ROCK1)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OCK1在脑胶质瘤蛋白表达水平,以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分析ROCK1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小干扰RNA(siRNA)抑制人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的ROCK1的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测定U25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U251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ROCK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ROC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而ROCK1表达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胶质瘤分级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ROCK1高表达组为13.00±2.04,ROCK1低表达组为25.00±6.98,ROCK1高表达ROCK1的患者预后较差(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i-ROCK1组跨膜的细胞数量减少45%~50%,表明ROCK1促进肿瘤细胞侵袭;CCK-8法结果显示si-ROCK1组比对照组减少约56个克隆细胞,表明ROCK1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结论ROCK1在胶质瘤患者中高表达,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和转移明显相关。
宋振宇刘献志周国胜马斯奇罗文正吴力新郭孟果
关键词:胶质瘤增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