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梅
-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Piezo1在人鼻黏膜及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目前关于鼻黏膜中Piezo1的表达研究甚少。文中旨在观察Piezo1在人鼻黏膜和鼻息肉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iezo1在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手术的14例患者的下鼻甲、中鼻甲和鼻息肉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ezo1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分布。应用RT⁃qPCR检测Piezo1在不同部位组织间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iezo1在下鼻甲和中鼻甲中阳性细胞的表达(0.44±0.01、0.43±0.03)较鼻息肉阳性细胞的表达(0.27±0.02)显著增加(P<0.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Piezo1在下鼻甲、中鼻甲的mRNA表达水平(1.72±0.21、2.17±0.09)较鼻息肉(1.02±0.19)显著增加(P<0.001)。结论Piezo1在鼻黏膜广泛表达,且下鼻甲和中鼻甲Piezo1的表达较鼻息肉存在明显差异,提示Piezo1与维持人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 李雪梅徐新运顾亚军王会会陈银李敏徐峥嵘魏先梅王涵东俞晨杰高下
- 关键词:下鼻甲中鼻甲鼻息肉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试验预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临床观察
- 目的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治疗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的有效药物,部分患者存在对GC的不敏感.本题通过对SSNHL患者的外...
- 后婕齐慧戴艳红魏先梅陆玲王俊国佘万东
-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有效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手术对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高反应性鼻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搜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检索所有翼管神经切断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2.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对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并绘制森林图。采用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指标,评价翼管神经切断手术对于鼻黏膜高反应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中的9个研究,共402名患者。荟萃分析显示:翼管神经切断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总体鼻部症状,能显著改善患者流涕及喷嚏症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RQLQ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是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 袁源王涵东魏先梅高下俞晨杰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翼管神经切断术内镜META分析
- 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克霉唑软膏治疗妊娠期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0
- 2018年
-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克霉唑软膏治疗妊娠期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7-05期间门诊诊治的16例妊娠期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共19耳,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清理组和清理联合用药组。单纯清理组9例患者,共11耳,其中2例患者双耳发病,其余7例患者单耳发病,采用单纯常规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清理联合用药组7例患者,共8耳,其中1例患者双耳发病,其余6例患者单耳发病,常规耳内镜下清理外耳道后,耳内镜下外耳道内涂抹克霉唑软膏。两组患者各治疗2周,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平均起效时间。结果:清理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单纯清理组的8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理联合用药组平均起效时间较单纯清理组明显缩短[(2.71±0.70)d vs(5.40±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随访4周,单纯清理组复发1例,再次清理联合用药,2周治愈。结论: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克霉唑软膏治疗妊娠期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较单纯常规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疗效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魏先梅陆玲高下
- 关键词:真菌性外耳道炎妊娠期克霉唑软膏耳内镜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试验预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临床观察
- 后婕齐慧戴艳红魏先梅陆玲王俊国余万东
-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并手术治疗的7例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神经鞘瘤的病历、影像及病理切片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本组共有7例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神经鞘瘤,其中鼻腔鼻窦神经鞘瘤5例,鼻咽部神经鞘瘤2例;5例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1例鼻侧切开径路切除,1例经硬腭径路切除;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功能障碍和复发。结论随着鼻腔内窥镜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对鼻腔鼻窦神经鞘瘤影像学特征的熟悉,鼻腔鼻窦神经鞘瘤多可选择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后,肿瘤不易复发,受累及的神经无明显功能障碍。
- 戴艳红窦鑫陈骏林川耀后婕李惠魏先梅李嘉怡佘万东
- 关键词:神经鞘瘤鼻腔鼻窦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试验预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临床观察
- 目的:探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试验预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60名,在治疗前抽取空腹外周血,提取PBMC进行工VPGCI...
- 后婕齐慧戴艳红魏先梅陆玲王俊国佘万东
-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临床预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文献传递
- CT和MRI对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早期诊断困难,有一定的误诊率。文中旨在分析和总结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3例原发鼻腔鼻窦ENKTCL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别行CT平扫、增强及MRI平扫、增强,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结果 13例患者CT平扫示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肿瘤内密度尚均匀,骨窗可显示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鼻腔中线及鼻窦区域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多表现为骨质浸润性吸收,病变软组织范围明显大于骨质破坏范围。10例患者CT增强后肿瘤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患者MRI平扫肿瘤显示T1WI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强化后呈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患者伴阻塞性鼻窦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强化。结论原发于鼻腔鼻窦ENKTCL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常规行CT和MRI检查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病变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疾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魏先梅麻晓峰窦鑫俞晨杰陈峰
- 关键词: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鼻腔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
- TNF-α和IL-8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TNF-α和IL-8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44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和PBMC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8的浓度以及PBM C细胞中TNF-α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TNF-α和IL-8在实验组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IL-8在PBMC上清液中的浓度明显增加,且在PBMC细胞中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和IL-8的浓度在突发性聋患者体内升高与内耳的免疫介导机制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在突发性聋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衡伟伟后婕魏先梅佘万东
- 关键词:突发性聋TNF-ΑIL-8免疫介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系统评价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20例。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术终分别予鼻中隔连续缝合或鼻腔填塞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鼻部疼痛、头痛、流泪、吞咽困难、睡眠障碍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术后的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变化,术后出渗血情况。随访2周,观察术后近期并发症。结果:填塞组在术后鼻部疼痛、头痛、流泪、吞咽困难、睡眠障碍的VAS评分均值均大于缝合组(P<0.01);填塞组术前术后的鼻腔MTT变化较缝合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两组鼻腔出渗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填塞组术后2周内发现鼻腔粘连1例、鼻腔干燥3例及嗅觉减退2例,缝合组未出现近期并发症。结论:在鼻中隔成形术后采用连续贯穿缝合法代替鼻腔填塞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不适症状,保护鼻腔黏膜清除功能,减少术后近期并发症。
- 王涵东宋盼盼后婕魏先梅麻晓峰陈峰高下俞晨杰
-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成形术鼻腔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