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作者底色下的风格转向——管虎电影导演创作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作为第六代的管虎,其电影创作在艺术、商业与体制等多重力量的角逐与矛盾之中,呈现出一种微妙的谐和状态。底层关怀、非线性叙事、寓言化风格和情绪化影像,构成了管虎电影一以贯之的作者底色;回归体制与顺应市场,其独特的创作转型,又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一种不失观众/票房亦不失表达/个性表达的状态,对当下本土电影创作颇具启发意义。
- 陈晓云李卉
- 欲望的工业:类型与性别视域下的电影明星被引量:2
- 2016年
- 类型电影与明星制从诞生之初便在产业意义与学理意义上紧密相联。近年来,类型意识的自觉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类型的多元拓展由此形成,同时也呼唤着与之相关的类型明星的培养与塑造。本文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选取明星魅力的"性感"维度,通过分析好莱坞与港台电影中不同类型片对明星性别魅力的塑造,关照当下中国电影明星的现状,讨论其类型明星的性感缺失与性别错位等问题。
- 陈晓云李卉
- 关键词:电影明星类型电影
- “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2015年中国电影440.69亿的票房总量与48.7%的增长速率,使得人们对2016年的电影票房产生了突破600亿的“罗曼蒂克”式的乐观想象与期冀,但457.12亿的年度票房与3.73%的年增长率,却让这样美好的愿景在期待中趋于“消亡”;与此相应,2015年暑期档以来所形成的国产电影票房与口碑良性互动的局面,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尴尬;保底发行的屡屡失利与IP热潮的失效,则预示着资本泡沫的渐次“消亡”。
- 陈晓云李卉
- 关键词:中国电影消亡电影创作电影票房年增长率资本泡沫
- 类型杂糅与样式融合:类型批评视域下的2016年度中国电影被引量:5
- 2017年
- 文章拟在类型批评视域下,描绘与分析2016年度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状况。这一年度的中国类型电影逐渐脱离了同质化困境,个人风格的注入与本土文化的发声提升了类型电影的艺术品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融合与借鉴成为显著的创作特征,推动着类型电影自身的样式拓展与变化,形成了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多重变奏。
- 陈晓云李卉
- 关键词:电影艺术中国电影
- 观念自觉与样式拓展:类型批评视域下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被引量:3
- 2016年
- 文章试图在类型批评视域下描绘与分析2015年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这一年度的国产电影,一些导演依然坚守着关注现实、钟情艺术的创作立场,而更多的导演则持续着电影的工业/类型面向,探讨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多种可能性,并愈来愈呈现出其本土化的类型特征。2015年纷纭复杂的中国电影场域中,类型片的创作成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类型意识的自觉与类型样式的拓展成为突出的电影现象,类型的融合趋势与类型中的"作者"表达成为其主体特征。国产类型电影自身的独特定位,其与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错综关系,是创作与市场、创作者与受众激烈拉锯的结果,凸显了当下电影格局重构过程中不同力量相互交织冲突的复杂现状。
- 陈晓云李卉
- 关键词:电影艺术中国电影
- “下山”与“归来”——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如果说,"一步之遥"这一片名颇为"意外"地成为2014年度中国电影创作状况的某种隐喻的话[1],那么,2015年的"下山"(《道士下山》)与"归来"(《大圣归来》),则与本年度导演群落的变化趋向形成了某种奇妙的暗合。2015年的中国电影,"IP""大数据""网生代""互联网+"等名词持续发酵,并由此引发连续剧般的网络论战;导演的"跨界"现象因持续而成为新的"常规",新生代导演的"出身"非但跟导演专业无关,
- 陈晓云李卉
-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创作新生代导演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