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晓丹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摇蚊
  • 2篇摇蚊幼虫
  • 2篇沉积物
  • 1篇上覆水
  • 1篇太湖
  • 1篇内源磷
  • 1篇微环境
  • 1篇微界面
  • 1篇间隙水
  • 1篇

机构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2篇黄勇
  • 2篇李大鹏
  • 2篇王忍
  • 2篇史晓丹
  • 1篇邓猛
  • 1篇李勇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被引量:10
2015年
为探讨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选取了苏州某富营养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培养试验和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着重对比了单纯的摇蚊幼虫扰动和组合扰动下,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磷形态数量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扰动下,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摇蚊幼虫扰动.这可归因于微生物活性的显著增加.与摇蚊幼虫扰动相比,组合扰动下,间隙水中DIP和Fe2+浓度的降低幅度和降低范围明显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产生的叠加效应,导致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另外,0~2 cm沉积物中,NH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并且,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均在组合扰动下最大.这暗示了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对磷再生和迁移产生的叠加效应.
史晓丹李大鹏王忍黄勇
关键词:摇蚊幼虫内源磷间隙水上覆水沉积物
摇蚊幼虫扰动下沉积物微环境和微界面对物理扰动强度的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Unisense微电极技术,解析了物理扰动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下,沉积物微环境及微界面特征对物理扰动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高强度物理扰动下(240 r·min-1),溶解氧渗透深度(OPD)达到12.1 mm,远高于低强度(60 r·min-1)的3.8 mm.沉积物总氧气交换速率(TOE)、TOE与DOE差值、ORP、溶解氧渗透深度(OPD)、DO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等均显示了与物理扰动强度正相关趋势.沉积物中p H增加的区域和幅度及Fe2+减小的区域和幅度也显示了相同响应规律;在沉积物表层0~6 cm范围内,相同深度沉积物的含水率、孔隙度、总微生物活性均随物理扰动强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并对物理扰动强度的响应程度随沉积物深度递增逐渐减弱.这暗示了物理扰动胁迫摇蚊幼虫构造更深和更多的廊道,进而从垂向的角度改造了沉积物微界面和微环境.
史晓丹李勇李大鹏王忍邓猛黄勇
关键词:摇蚊幼虫微环境微界面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