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萍

作品数:13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赫勒
  • 5篇哲学
  • 3篇乌托邦
  • 3篇历史理论
  • 3篇历史哲学
  • 2篇后现代
  • 2篇教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责任
  • 1篇性体验
  • 1篇研究型
  • 1篇研究型教学
  • 1篇研究型教学模...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领域
  • 1篇有机知识分子
  • 1篇哲学改造
  • 1篇哲学思考
  • 1篇阵地战
  • 1篇政治

机构

  • 10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2篇王海萍
  • 1篇王晓飞
  • 1篇李晓晴
  • 1篇王力

传媒

  • 5篇学术交流
  • 2篇黑龙江教育(...
  • 2篇求是学刊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学刊
  • 1篇知与行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思政课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被引量:4
2024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探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和必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和鼓舞下,思政课要率先引领青年学生明确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四个自信”,厚积爱国主义情怀,生发新时代青年学生敢于担当的思想品德;同时,高校要激励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改革促使思政课时代化、智慧化,鼓舞思政课教师担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实现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
王海萍王力付巍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合理性的乌托邦与个人的自我实现——赫勒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关于需要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关于需要的讨论中,赫勒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最为典型。两个理论都是人本主义思潮下的产物,不约而同地以人的需要为考察对象,试图通过考察人的需要的实现过程而揭示人的某种发展机制。两个理论分别在历史哲学、心理学两个不同的理论视域和维度下展开,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赫勒以激进需要代言,试图通过合理性乌托邦导引为人类走出异化提供一种解救方案;马斯洛则以基本需要的层次性递进发展为心理驱动力,试图为人指明一条自我实现的路径。尽管如此,二者都是人本主义思潮下对人的发展的一种积极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预言,都能够为今天人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海萍
关键词:赫勒马斯洛
赫勒对未完成的历史哲学之伦理解读——评阿格妮丝·赫勒的《历史理论》被引量:2
2016年
赫勒的标志性著作《历史理论》写于1982年。大多数学者把《历史理论》看作赫勒与马克思在思想上断裂的标志,事实上,不仅如此,它恰恰是赫勒思想发展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体现。在《历史理论》中,赫勒首先厘清了历史性、历史意识、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四个基本历史概念:
王海萍
关键词:历史理论历史哲学伦理解读历史编纂学
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研究”的哲学思考——兼论杜威的经验方法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被引量:4
2016年
文章试图从杜威的经验哲学以及他的教育哲学所特有的语境出发,以对杜威经验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经验""经验方法"的考察和体认为理论前提,进而明确现代教育方法中"研究"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即"何为研究"以及"为何研究";同时,文章也试图对现代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王海萍王晓飞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育哲学
哲学的革命——从杜威对经验的哲学改造说起被引量:1
2016年
在哲学语境中,经验曾一度指向"知识",而在杜威看来,直接指向人的生活,"经验即生活"。在他那里,经验不仅是指关乎人的生存样式或生存状态的诸事情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被赋予"做"和"行动"的探究含义而具有实践的内涵,由此,关于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的本质性思考就成为经验的题中应有之意。基于这种立场,通过杜威对经验的哲学改造,可以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厘清"何为经验"这一学术界焦点理论问题;同时,在实践上,经验方法的运用对于探索如何使现代人摆脱现代性危机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王海萍
关键词:经验自然主义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视域下日常生活与个体需要的选择被引量:2
2019年
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早期思想中的两个焦点,它们集中表现为赫勒以"多元需要""多元生活方式"为出发点,从微观结构探索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理论研究。然而,当"现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系,以"现代性"为视角,将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置放于现代性的问题域作出重新思考和审视自然成为赫勒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赫勒后期思想的理论要点,尝试通过解读并梳理现代性条件下"家""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选择"三者的特殊含义及其内在关联,重新审视、思考和探查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背景下,现代人是如何对其生活方式(需要)作出理性选择,进而过上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的。
王海萍李晓晴
现代性体验与个体的存在选择——基于赫勒的存在选择理论
2024年
现代性的机制使现代个体的生存呈现出悖论的状态:一方面,现代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确定性的丧失而使他们面临着个体自由失去根基的异化境遇。对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一方面对现代个体的悖论式的、偶然性的现代性体验和生存困境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明确偶然性是悖论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将偶然性作为其现代性理论的哲学预设;另一方面,又借助存在选择理论为现代人摆脱这种生存困境、异化状态提出做“好人”和“好公民”的建设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王海萍
关键词:现代性体验悖论性偶然性中国式现代化
赫勒的需要理论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丰富与拓展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对马克思的微观文化分析和解读,赫勒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需要理论。其理论创建现为:首先,赫勒将人的实践本质规定性、人的文化丰富性等纳入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构想之中,凸显了人类解放的微观层面,即文化层面;其次,赫勒提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需要的异化;最后,赫勒指出,要想克服人的自我异化和现代性的危机,除社会的宏观变革以外,还必须在人的需要结构和人的存在方式上实现变革。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一种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激进需要的生成,依赖于自由个体的出现和人的文化丰富性的真正展开。
王海萍
关键词:赫勒文化批判
从激进到保守——赫勒历史哲学的现代性逻辑初探被引量:2
2018年
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历史哲学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和主题,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围绕这两个理论主题就赫勒个别阶段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阐释,但赫勒历史哲学整体的思想原点、逻辑脉络及其对后现代政治状况的影响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理论上,对以上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将会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以及深化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实践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也将会为当代人如何应对人类社会危机、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王海萍
关键词:赫勒历史哲学乌托邦
如何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基于葛兰西“阵地战”理论的研究
2025年
葛兰西“阵地战”理论的内涵是采用一种非直接、非暴力的手段,实施的直接导源是东、西方社会中市民社会的生成,实施主体是有机知识分子。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西方文化侵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智媒导致网络获取信息的偏好差异、情绪化催生网络民粹等。巩固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多措并举构建和巩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雷浩王海萍
关键词: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