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癌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22年
-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由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丧失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诱因包括运动缺乏、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增龄相关激素变化以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癌症中分别位居第二、三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多项研究表明,胃癌合并肌少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术后状态及生存期,在预测胃癌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并且,治疗胃癌的部分药物以及化疗会导致化疗相关性肌少症,对胃癌患者治疗的结局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肌少症对胃癌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笔者就肌少症发病机制、化疗相关性肌少症、肌少症预测胃癌预后的意义、胃癌合并肌少症治疗和预防予以综述,以期为胃癌患者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 肖海燕刘婷李岱唐密密
- 关键词:胃肿瘤老年医学预后
- 三种乳腺癌化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评价乳腺癌术后3种化疗方案的经济学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9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3组[TAC组(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PEC组(紫杉醇脂质体+表柔比星+环磷酰胺)、AC组(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采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法对3种化疗方案进行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3组化疗方案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1.87%,73.07%,65.62%;治疗成本分别为11 713.49元,18 197.79元和7 795.82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62.98,249.04,118.80。化疗不良反应方面,PEC组发生率高于TAC组及AC组。结论 TAC为乳腺癌术后化疗较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 徐素梅吕淑河王雨露李岱徐平声
- 关键词:成本-效果药物经济学乳腺癌
- 达格列净治疗住院HFrEF患者的利尿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在住院期间常需要利尿剂治疗以减轻液体潴留并改善预后,然而达格列净在此类患者中的利尿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HFrEF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达格列净治疗的利尿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200例HFrE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使用达格列净治疗将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n=120)和达格列净治疗组(n=80)。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前5 d的24 h平均出入水量差值、尿量、累计尿量、利尿效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N末端B型利尿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物费用,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结果:1)主要结局,达格列净治疗组HFrEF患者前5 d的24 h平均出入水量差值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2)次要结局,达格列净治疗组HFrEF患者前5 d的24 h平均尿量、累计尿量、利尿效率均高于基础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肾功能受损[45 mL/(min·1.73 m^(2))<入院eGFR≤90 mL/(min·1.73 m^(2))]的患者中,达格列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GFR差值较基础治疗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功能正常[入院eGFR>90 mL/(min·1.73m^(2))]的患者中,2组间治疗前后eGFR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达格列净治疗组的NT-proBNP变化值较基础治疗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其他指标:达格列净治疗组的住院天数较基础治疗组更长,基础治疗组患者的出院收缩压、药物费用及住院费用均高于达格列净治疗组,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格列净治疗组C/E高于基础治疗组(425.36 vs 476.67)。结论:慢性HFrEF住院患者接受达格列净治疗后其前5�
- 李珊珊吴优璇呼晓雷毛萧萧刘慧君李岱徐平声夏珂
- 关键词:利尿肾功能成本-效果比
- 阿莫曲坦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
- 2017年
- 目的评价阿莫曲坦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双交叉试验设计,12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在空腹状态下分别单次口服阿莫曲坦片12.5 mg或25 mg。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阿莫曲坦的浓度,采用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12.5、25 mg)后阿莫曲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_(1/2)分别为(3.85±1.38)和(4.18±2.62)h;t_(max)分别为(2.04±0.09)和(2.33±1.39)h;ρ_(max)分别为(28.98±6.09)和(53.80±14.99)μg·L^(-1);AUC0-t分别为(196.1±52.5)和(390.2±78.9)μg·h·L^(-1);AUC_(0-∞)分别为(229.6±66.3)和(427.1±75.3)μg·h·L^(-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MS/MS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试验中阿莫曲坦血药浓度测定;单次给药(12.5、25 mg)后,阿莫曲坦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
- 徐素梅王雨露吕淑河李岱李筱旻戴菱菱徐平声
- 关键词:药动学串联质谱法
-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邻位阿托伐他汀和对位阿托伐他汀的浓度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建立人体血浆中阿托伐他汀、邻位阿托伐他汀和对位阿托伐他汀浓度测定的LC-MS-MS法。方法血浆中目标成分采用叔丁基甲基醚∶乙酸乙酯(1∶1,V/V)萃取,以阿托伐他汀-d_(5)、邻位阿托伐他汀-d_(5)、对位阿托伐他汀-d_(5)为内标,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柱(150 mm×2.1 mm,5μm)分离,流动相A为5 mmol·L^(-1)的乙酸铵(含0.1%甲酸的水溶液),流动相B为5 mmol·L^(-1)的乙酸铵(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梯度洗脱。采用ESI^(+)MRM方式进行离子监测,阿托伐他汀和内标的离子选择通道分别为m/z 559.5→440.3和564.5→445.4。结果三者的线性范围均为0.05~20.0 ng·mL^(-1),定量下限均为0.05ng·mL^(-1),批内和批间RSD均小于15%。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准确地测定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浓度,为阿托伐他汀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易志恒李筱旻申秋莹潘琳王珊向圆圆李岱李岱徐素梅
-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阿托伐他汀内标法
-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miRNA-492抑制CD147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白藜芦醇通过其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特性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发挥着抗肿瘤的作用。然而,其抗肿瘤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白藜芦醇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G361凋亡的具体机制。通过MTT法对细胞进行培养...
- 阳丹雯吴丽莎唐丽梅李岱粟娟陈翔
- 关键词:白藜芦醇肿瘤细胞凋亡黑色素瘤
- 氟非尼酮对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氟非尼酮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差时贴壁法培养与纯化肺成纤维细胞,传至第3代,分别给予1,3,10 mmol·L-1氟非尼酮预处理。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肺成纤维细胞。采用瞬时转染方式进行细胞干扰。Brd U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e IF3α、P27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TGF-β1能明显促进肺成纤维细胞e IF3α表达,抑制P27mRNA表达,促进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氟非尼酮(3,10 mmol·L-1)能明显抑制肺成纤维细胞e IF3α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6.7%与78.8%,亦能逆转TGF-β1抑制肺成纤维细胞P27的表达,逆转率分别为75.5%与71.3%,故而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结论e IF3α/P27信号通路参与了TGF-β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氟非尼酮可抑制e IF3α表达,提高P27或(和)直接增加P27表达,从而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增殖。
- 何爱明李晓晖李岱
- 关键词: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
- 非洛地平对依那普利及依那普利拉在中国受试者体内药动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12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采用随机开放二重3×3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分别口服依那普利片5 mg、非洛地平片5 mg或依那普利片5 mg+非洛地平片5 mg。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用SPSS 18.0软件对主要药动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服依那普利片和同服依那普利片+非洛地平片血浆中依那普利的t_(1/2)分别为(1.08±0.59)和(1.17±0.72)h;ρ_(max)分别为(44.27±13.30)和(43.15±8.38)μg·L^(-1);AUC_(0-72h)分别为(84.90±19.50)和(82.70±16.50)μg·h·L^(-1);AUC_(0-∞)分别为(85.80±19.80)和(83.30±16.50)μg·h·L^(-1)。依那普利拉的t_(1/2)分别为(14.73±3.29)和(17.35±5.56)h;ρ_(max)分别为(37.61±15.01)和(34.07±11.78)μg·L^(-1);AUC_(0-72) h分别为(372.60±84.60)和(361.00±90.70)μg·h·L^(-1);AUC_(0-∞)分别为(400.60±84.60)和(361.00±90.70)μg·h·L^(-1)。依那普利及依那普利拉的所有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MS/MS法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临床试验中依那普利及依那普利拉血药浓度测定;非洛地平对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药动学无明显影响。
- 徐素梅王雨露吕淑河李岱李筱旻谭志荣徐平声
- 关键词:非洛地平依那普利依那普利拉药动学
- BSG/CD147基因功能性SNP与银屑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及效应研究
- BSG(MIM109480),又称CD147,是一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的跨膜糖蛋白,BSG位于人类染色体19p13,这区域被鉴定为银屑病易感位点6(PSOR6)。前期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及原代T细胞中CD147表达明显...
- 吴丽莎李芳芳孙良丹李岱陈翔
- 关键词:银屑病功能性易感性SNP
- 白桦脂醛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1年
- 背景与目的白桦脂醛是一种天然的RORγt激动剂,研究发现RORγt激动剂是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提示白桦脂醛可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本文通过体内实验探讨白桦脂醛对A549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A549细胞按2×10^(6)个/100μL通过腋下皮下注射植入裸鼠,成瘤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的白桦脂醛处理组,每组7只,分别给与溶剂DMSO、50 mg/kg白桦脂醛、100 mg/kg白桦脂醛、200 mg/kg白桦脂醛腹腔注射,1次/d。随后每周进行2次瘤体测量;处理3周后,取移植瘤行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形态,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增殖信号通路Akt、ERK、STAT3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白桦脂醛处理组肿瘤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5);瘤体组织均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均P<0.05);瘤体组织p-Akt、p-ERK、p-STAT3、p6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LC3 II/I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以上作用均呈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结论白桦脂醛能够降低A549细胞的成瘤能力,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机制可能是其与对种瘤细胞内多条促增殖信号通路的抑制以及促进细胞自噬作用有关。
- 黄攀豪汤紫照聂方钦符阳霞晏欣李岱郭韧
- 关键词:异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孤儿核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