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颖

作品数:11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3篇苏醒
  • 3篇麻醉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躁动
  • 2篇镇痛
  • 2篇神经阻滞
  • 2篇手术
  • 2篇苏醒期躁动
  • 2篇全麻
  • 2篇罗哌卡因
  • 2篇关节
  • 1篇单次
  • 1篇动脉瘤
  • 1篇多节段
  • 1篇悬雍垂
  • 1篇悬雍垂腭咽
  • 1篇悬雍垂腭咽成...
  • 1篇悬雍垂腭咽成...

机构

  • 11篇天津市人民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11篇魏颖
  • 9篇耿立成
  • 5篇谢淑华
  • 3篇杨学伟
  • 2篇王国林
  • 1篇喻文立
  • 1篇鲁富泰
  • 1篇张媛媛
  • 1篇于泳浩
  • 1篇张军
  • 1篇徐如彬
  • 1篇贾俊亚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片类麻醉药物对降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苏醒期躁动是临床麻醉中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其主要是指患者在麻醉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是一种短暂的意识损伤,甚至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目前临床上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积极了解苏醒期躁动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对促进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阿片类麻醉药物对降低苏醒期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减少麻醉期苏醒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麻醉期躁动的原因和机制,并综述阿片类药物降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为防治苏醒期躁动提供参考依据。
魏颖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
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患者 60 例,年龄 30~80 岁,ASA 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30)。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术中均以瑞芬太尼、丙泊酚、七氟醚维持麻醉。D 组患者插管后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 1 μg/kg,10 min 后改为 0.5 μg/kg 维持,C 组插管后泵注同体积同速度的生理盐水,两组均在全结肠切下尚未吻合时停止给药。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插管后即刻(T0)、气腹建立前(T1)、气腹建立后 2 min(T2)、拔管前即刻(T3)、拔管后 2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同时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期带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清醒拔管),VAS 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D 组苏醒期 HR 为(71.3±3.0)次/min,MAP 为(70.2±3.0)mmHg,苏醒期带管时间为(3.1±1.0)min,VAS 评分(3.9±0.5)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17%;而 C 组苏醒期 HR 为(87.5±3.0)次/min,MAP 为(88.7±4.3)mmHg,苏醒期带管时间为(13.8±2.7)min,VAS 评分(7.7±1.0)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50%,D 组其它各指标值均明显低于 C 组(P<0.05)。两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提高苏醒质量。
魏颖刘颖新杨学伟魏斐耿立成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
右美托咪定或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被引量:39
2019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或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男19例,女71例,年龄60~75岁,体重45~80 kg,ASAⅠ-Ⅲ级。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2μg/ml组(RS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2μg/ml组(RD组)和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0.1 mg/ml组(RO组)。记录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和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患者运动能力和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下肢麻木、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镇痛失败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2天和出院当天三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RS组和RO组静息VAS评分明显高于RD组(P<0.05)。术后第1天RS组和RO组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RD组(P<0.05),其余时点三组运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三组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当天三组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高于术后第1、2天(P<0.05)。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三组下肢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和RO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静息痛镇痛效果较好,且持续时间较长。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相当。两种药物复和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均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和正常活动能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谢淑华杨涛魏斐丁玲魏颖耿立成王国林
关键词:连续股神经阻滞全膝关节置换术羟考酮
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方法择期骨科或疝气手术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2岁,体重56~83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乳酸林格液组(LR组),每组60例。分别于术中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或乳酸林格液,第1小时以7.5 ml/kg的速率输注,第2小时开始2组均以5 ml/kg的速率输注乳酸林格液。于术前、术毕即刻、术后1、3和5 d时采集血样和尿样,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IL-18、血浆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和尿白蛋白浓度,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结果与术前和术毕即刻比较,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尿IL-18水平升高(P〈0.05);2组患者各时点尿IL-18、血浆肌酐、血浆和尿NGAL、血浆IL-18、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乳酸林格液相比,6%羟乙基淀粉130/0.4未加重手术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
张媛媛于泳浩贾俊亚喻文立徐如彬耿立成魏颖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肾功能不全
右美托咪定术前15 min单次缓慢静脉注射方案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术前15 min单次缓慢静脉注射方案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纳入的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持续静脉注射方案,30例)和观察组(单次缓慢静脉注射方案,3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指标、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恢复指标时间较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气腹后40 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术前15 min单次缓慢静脉注射方案麻醉效果较好,能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缩短拔管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清醒,同时能够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魏颖
关键词:麻醉效果妇科腹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下臂丛与颈深丛联合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3
2018年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与颈深丛联合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和神经阻滞组(NA组),每组30例。GA组患者常规全身麻醉,NA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首次进食水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麻醉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评分,术后2、4、8、12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需要额外镇痛药物患者比例,术后24 h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心率最低值,患者术中麻醉满意度、手术医师术中麻醉满意度,术后12 h VAS评分≤3分比例、需要额外应用镇痛药物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心率最高值均低于GA组,术后首次进食水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G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GA组,麻醉总费用和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GA组,术后2、4、8 h VAS评分≤3分比例显著高于GA组,需要额外应用镇痛药物患者比例显著低于GA组(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完善的臂丛联合颈深丛神经阻滞是肩关节镜手术麻醉的一种可靠选择,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谢淑华谢淑华魏颖魏颖耿立成
关键词:臂丛颈丛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肩关节镜手术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TLIP阻滞组(T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组(TD组),每组30例。T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双侧TLIP阻滞,TD组全麻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双侧TLIP阻滞,C组不予TLIP阻滞,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6、12、24、36、48 h静息时和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Bruggemann舒适量表(BCS)评分,术后48 h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量,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与C组比较,T组术后2、6、12 h以及TD组术后2、6、12、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2、6、12、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T组比较,TD组术后24、36 h BCS评分明显增加(P均<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量均明显减少(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均>0.05。T组和TD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均<0.05),而T组与TD组比较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LIP阻滞可有效缓解多节段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疼痛,延长TLIP阻滞的镇痛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杨学伟魏斐魏颖杨涛张军耿立成
关键词:镇痛罗哌卡因
可调节型提下颌麻醉面罩在自主通气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对比可调节型提下颌麻醉面罩与喉罩在自主通气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疝修补手术、妇科外阴手术、宫腔镜手术、肛门痔瘘手术等自主通气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面罩组和喉罩组,每组5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放置面罩或喉罩前1min(T1)、放置面罩或喉罩即刻(T2)、切皮时(T3)、拔除面罩或喉罩前1min(T4)、拔除面罩或喉罩即刻(T5)时的MAP、HR、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PETCO2、SpO2等,记录插入喉罩或可调节型提下颌麻醉面罩的时间和一次成功率,记录患者清醒时间和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观察术后24h内患者的并发症。结果可调节型提下颌麻醉面罩与喉罩在两组患者中均成功置入,面罩组各时点间HR和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喉罩组T2时点HR和MAP明显高于T1、T3时点(P〈0.05),B时点HR和MAP明显高于T0、T4时点(P〈0.05);SpO2、PETO2、PIP、患者苏醒时间以及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痉挛、术后咽痛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节型提下颌麻醉面罩在自主通气全身麻醉中置入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工具。
谢淑华魏颖耿立成
关键词:喉罩麻醉全身
右美托咪定不同用法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全麻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用法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患者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择期全麻下行UPPP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各30例:D1组为气管插管前15 min,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至手术结束前30 min;D2组为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 15 min;D3组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至患者苏醒拔管;对照组(C组)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记录入室(T0)、拔管前2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2 min(T3)、进入麻醉恢复室10 min(T4)的HR、MAP、Sp O2,计算拔管时间,拔管后行Ramsay评分评估苏醒期躁动,PACU行VAS评估术后疼痛。结果与C组比较,D1、D2、D3组循环稳定,拔管时间延长,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与D1组比较,D2、D3组拔管时间缩短,D3组拔管时间最短,P均<0.05;拔管质量评分比较,D1、D2、D3组拔管平稳,优于C组,D1、D2组优于D3组,P均<0.05;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发生率D3组高于D1、D2组,P均<0.05。结论全麻UPPP患者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 15 min,拔管平稳,苏醒质量高。
谢淑华魏颖耿立成鲁富泰
关键词:曲马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苏醒质量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围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分别联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Dex+丙泊酚,n=30)、B组(Dex+依托咪酯,n=30)。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苏醒期的镇静效果、呛咳程度、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T1MAP、HR为(84.56±5.13)mmHg、(65.87±5.14)次/分和T2(83.29±5.47)mmHg、(65.87±5.14)次/分均低于B组T1(87.89±3.88)mmHg、(70.22±5.67)次/分和T2(86.71±3.75)mmHg、(69.97±5.87)次/分(t分别为2.836、2.825、3.113、3.391,均P<0.001)。两组苏醒期各项指标和躁动(10.00%vs 0%,P=0.757)、呼吸抑制发生率(3.33%vs 0%,P=0.3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33%)较B组(20.00%)更低(χ^(2)=4.043,P=0.044)。结论Dex联合丙泊酚、依托咪酯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均可发挥良好安全的麻醉作用,降低患者术后躁动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使用Dex联合依托咪酯在患者围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效果更好,但在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方面效果较差。
魏颖杨学伟王志君谢淑华耿立成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丙泊酚依托咪酯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