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燕红

作品数:38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常州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文学
  • 8篇小说
  • 6篇叙事
  • 4篇代文
  • 4篇英译
  • 4篇文化
  • 4篇课程
  • 3篇婚恋
  • 2篇大学生
  • 2篇地域文化
  • 2篇对接
  • 2篇心理
  • 2篇游记
  • 2篇知识分子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散文
  • 2篇诗歌
  • 2篇世界华文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题材

机构

  • 29篇常州工学院
  • 15篇江苏技术师范...
  • 13篇苏州大学
  • 9篇江苏理工学院

作者

  • 37篇谢燕红
  • 18篇李刚
  • 1篇施捷
  • 1篇李刚
  • 1篇曹鸣谦

传媒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小说评论
  • 2篇文艺争鸣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翠苑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档案与建设
  • 1篇新余高专学报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江苏技术师范...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型地方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2024年
大美育观是响应“五育并举”、推动大学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该理念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推进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丰富课程的跨学科内容,都是具有指导意义。从课程体系建构层面来看,当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建构、师资队伍的协同、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保障机制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的实施效果。
岳芬谢燕红
关键词:大美育美育课程
重返乡土:主流之外的青春赞歌——重读《铁木前传》
2005年
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观念发生剧烈冲突的年代,作家的关注视角多指向当下的时代主流,《铁木前传》的问世丰富了那个年代的文学谱系,展示新颖的文学主题:在乡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生活形态,无论是坚持时代的所谓正确方向,还是任性落后,都有其生活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谢燕红李刚
关键词:《铁木前传》乡土
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实践——关于20世纪90年代“身体写作”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影响到包括文学写作和研究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90年代的"身体写作"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征实践活动,成为建构女性存在空间的起点,由此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线性逻辑,进一步将空间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实践进行了相互的印证。
谢燕红李刚
关键词:文化表征身体写作
论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被引量:4
2012年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刚谢燕红
关键词:地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对接
表演的散文——谈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剧场意识被引量:1
2004年
体裁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由于体裁审美方面的模糊性而呈现独特的景观,获得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这种模糊性表现得亦尤为明显。余秋雨把戏剧创作的手法融入散文的写作中,从而在散文文本中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剧场世界。
谢燕红李刚
关键词:散文
1950年代小说的离婚叙事研究
2010年
1950年代小说中的离婚叙事在本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对应着现实中的两次"离婚潮"。在初期的作品中,离婚者是一群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苦的乡村青年女性,但她们的离婚故事只是他人自由恋爱叙事的引子。到了中期,离婚成为文本叙事的重心,但出于道德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规训,创作者不得不让笔下人物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文学作品也最终担负了宣传和教化的功能。
李刚谢燕红
关键词:离婚小说叙事
废墟中的生命之歌——读周涛《游牧长城》兼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类话语转型
2011年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考察充满了畏惧感和距离感,长城地带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总是与生命的消逝和自然的萧条相联系。而周涛通过对甘肃、陕西、山西长城沿线景、人、事、情的考察,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畏惧,还原了一段充满生机与活力延续千年直至现代的不朽文明。这一考察,也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从宏大叙事的大传统到富含生命活力的小传统的一类话语转型。
谢燕红李刚
关键词:生命之歌知识分子话语转型
“九十年代”的浪荡子与虚无性反讽——《美元硬过人民币》的时代征象与叙述立场
2015年
一、"英雄"消失于"大街" 《美元硬过人民币》(以下简称《美元》)的末尾,标注着小说创作时间——"1999.12.23—2000.5.13"。这是韩东的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者和研究者或可依据作者的时间"提示",窥察其创作的内在隐踪,甚或据此追究文本的某些隐秘蕴涵,创作时间标识提供了文本理解的某种通幽曲径。
谢燕红
关键词:文本理解大雁塔第三代诗歌现代主义诗歌
重铸尊严——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兼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一类角色与责任被引量:1
2010年
《我与地坛》在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的语境中被广泛接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这个年代的读者虽然迷失在充满着浅层快感的阅读体验中,在其内心深处却在渴望真正纯粹和富含深度的作品,史铁生通过与读者平等而真挚的对话,以对深度的追求和面对超越的回归,重铸了知识分子的尊严,承担起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的角色和责任。
谢燕红李刚
关键词:《我与地坛》知识分子
论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被引量:1
2012年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刚谢燕红
关键词:地域文化大学通识教育教育理念大学精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