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周萌

周萌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皮肤
  • 6篇细胞
  • 4篇肿瘤
  • 4篇鳞状
  • 4篇鳞状细胞
  • 3篇皮肤肿瘤
  • 3篇细胞癌
  • 3篇鳞状细胞癌
  • 2篇皮肤恶性肿瘤
  • 2篇皮肤鳞状细胞
  • 2篇磷酸化
  • 2篇角化病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肿瘤
  • 2篇癌前
  • 2篇癌前病变
  • 2篇BOWEN病
  • 2篇病变
  • 1篇电离辐射
  • 1篇动力疗法

机构

  • 9篇承德医学院
  • 8篇河北工程大学...

作者

  • 9篇周萌
  • 8篇刘保国
  • 7篇顾静
  • 4篇刘青
  • 4篇苗国英
  • 2篇吕超
  • 1篇郑海萍
  • 1篇李小静
  • 1篇柴小磊
  • 1篇范志霞
  • 1篇李志峰

传媒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5篇2017
  • 4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皮肤病中蛋白激酶D1研究进展
2017年
蛋白激酶D1是一种在体内多个重要器官广泛表达的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PKD1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抑制其分化,对表皮伤口愈合及肿瘤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与UVB、ROS等影响皮肤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PKD1可能成为治疗某些皮肤病甚至皮肤肿瘤更有效的分子靶点。
顾静刘保国周萌张海芳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皮肤疾病
2005-2014年邯郸地区皮肤常见肿瘤发病情况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皮肤肿瘤是发生在皮肤的细胞增生性疾病,发病原因多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病毒感染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紫外线的增强,皮肤肿瘤的致病因素不断增加。本文将近10年本院病理确诊的常见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区皮肤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
周萌刘保国顾静苗国英范志霞刘青
关键词:皮肤肿瘤发病情况细胞增生性疾病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
蛋白激酶D1及其磷酸化位点在皮肤鳞状细胞癌、Bowen病及光线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D1(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pPKD1-tyr463和pPKD1-ser916在鳞状细胞癌(SCC)、Bowen病和光线性角化病(AK)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新鲜SCC、Bowen病、AK及正常皮肤组织各10份,RT-PCR法检测各组样本中PKD1在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样本中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另收集蜡块组织SCC 50份、Bowen病20份、AK 20份及正常表皮组织10份,免疫组化检测PKD1、pPKD1-tyr463及pPKD1-ser916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SCC、Bowen病和AK组织中PRKD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64 ± 0.09、5.37 ± 1.06、2.69 ± 0.72和2.43 ± 0.4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1.37,P 〈 0.05),且SCC、Bowen病和AK组织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 〈 0.05),SCC组织又显著高于AK和Bowen病组织(均P 〈 0.05),而Bowen病与AK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KD1总蛋白及pPKD1-tyr463在SCC和Bowen病组织中主要表达在棘层细胞及异形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且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和AK组(均P 〈 0.01);pPKD1-ser916仅在部分高分化SCC癌巢中少量表达,而低分化鳞癌、AK、Bowen病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未见表达;SCC组中PKD1阳性表达率随鳞癌病理分级的提高而增加,且PKD1与pPKD1-tyr463的表达呈正相关(rc c = 0.479,P 〈 0.05)。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大致相符。结论 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Tyr463可能参与复层鳞状上皮来源的皮肤肿瘤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分化,在皮肤SCC形成进程中PKD1可能通过Tyr463位点活化而发挥促进作用。
顾静刘保国周萌苗国英吕超柴小磊
关键词:BOWEN病
Raptor、Rictor和磷酸化Akt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检测Raptor、Rictor和磷酸化Akt(p-Akt)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ptor、Rictor及p-Akt(Ser473)在20例正常皮肤、20例日光性角化病、20例Bowen病及40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Rap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和60.00%,均高于正常皮肤的25.00%(均P<0.05);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Rapto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75%(P<0.05)。Ric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0.00%及55.00%,均高于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的20%(均P<0.05);p-Akt(Ser473)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0%、65.00%及50.00%,而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为0。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Rictor的阳性表达水平和p-Akt(Ser473)的阳性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Raptor、Rictor和p-Akt(Ser473)的高表达可能与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周萌刘保国顾静苗国英李小静刘青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BOWEN病日光性角化病RAPTORRICTOR
抑制mTOR信号通路在ALA-PDT杀伤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在皮肤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具有侵袭性较高、破坏性较大等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暴露部位,发病原因多与紫外线照射、化学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目前手术为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传统疗法,但对于一些身...
周萌
关键词:皮肤肿瘤药物化疗
文献传递
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94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本院近十年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疗情况,为提高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回顾的研究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共946例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946例,占所统计年份皮肤病理活检患者总数的11.30%。男女比例为0.92∶1,中位年龄为66岁,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63.95%。其中基底细胞癌(BCC)264例,占27.91%,鳞状细胞癌(SCC)196例,占20.72%,二者的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18%和59.69%。Paget病68例,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最高(88.24%)。结论近十年本院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诊断病例数整体呈增加趋势,发病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
顾静刘保国周萌刘青
关键词:癌前状态
儿童寻常性银屑病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017年
报告1例儿童寻常性银屑病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男,7岁。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红斑、鳞屑1个月,血常规示血小板1654×109/L。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黄豆至硬币大炎性红斑,表面附着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不全,角质层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部分消失,棘层肥厚,部分呈棒槌状伸入真皮;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寻常性银屑病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予口服消银颗粒,外用地奈德乳膏及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后皮损消退,血小板下降明显。
周萌刘保国顾静苗国英
关键词:寻常性银屑病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儿童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1 mm的丘疹,第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吕超刘保国郑海萍刘青李志峰顾静周萌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二甲基苯并蒽巴豆油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ALA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反应破坏病变组织的全新治疗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等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手术、物理及药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其疗效。
周萌刘保国顾静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皮肤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