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虫
  • 2篇疟原虫
  • 1篇潜伏期
  • 1篇敏感性
  • 1篇间日疟
  • 1篇间日疟原虫
  • 1篇恶性疟
  • 1篇恶性疟原虫
  • 1篇按蚊
  • 1篇病程

机构

  • 2篇云南省疟疾防...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首都医学院

作者

  • 2篇王翔
  • 1篇杨柏林
  • 1篇黄国珍
  • 1篇陈佩惠
  • 1篇汪文仁
  • 1篇李兴亮
  • 1篇李华宪
  • 1篇朱锦
  • 1篇王文俊
  • 1篇李崇珍

传媒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贵州医药

年份

  • 1篇1994
  • 1篇198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四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比较实验研究
1989年
80年代以来,我国寄生虫学工作者用离体饲血感染蚊的方法,观察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对恶性疟愿虫的敏感性。我们于1984~1987年,在贵州和云南的恶性疟流行区,采用直接叮咬“志愿者”(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感染蚊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媒蚊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海南岛品系,下称AD),引自广西医学院。
郑璇刘祥焜周远华陈远芳王秀珍张思淼陈佩惠朱锦王翔
关键词:按蚊疟原虫敏感性
对间日疟病程初期原虫密度的观察
1994年
滇南的实验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当地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后,经短潜伏期发病的38名志愿者,首次见虫时间为8-13d,首次见虫和临床初发时的原虫密度分别为0.2-1.6和0.6-4040个/μl。造成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似与虫现期和临床初发间的时间距离密切有关,表现为感染后临床初发的时间越早,多数病例于首次见虫时的原虫密度越低,反之则高。文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在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性。
李华宪杨柏林胡惠仙汪文仁王文俊李兴亮王翔李崇珍黄国珍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疟原虫潜伏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