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Fabry病左室应变特征及其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Fabry病的左室应变特征及其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病理或基因证实的Fabry病患者病例10例(Fabry病组)和同时纳入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0例HCM患者(HCM组)以及2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Fabry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和HCM组的临床基线资料、MRI基本参数及左室应变特征。结果Fabry病组[女6例、男4例,就诊年龄(50.6±9.7)岁]中9例患者有临床症状,其中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周围神经痛。同正常对照组比较,Fabry病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减低[(63.1±7.8)%vs.(64.4±4.3)%,P=0.641],而其三个方向的整体应变及其对应的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应变率均显著减低(P值均<0.001)。同HCM组比较,Fabry病组的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与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均显著减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GRS与Fabry病独立相关(OR=0.84,95%CI:0.72~0.97,P=0.017),其区分Fabry病与HCM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结论左室应变可早期反映Fabry病患者的亚临床心肌功能障碍。GRS能够有效区分Fabry病与HCM,是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新型诊断指标。
- 杨凯李常城徐杨飞王家鑫董志翔杨淑娟喻诗琴宋燕燕马璇崔辰陈秀玉陆敏杰赵世华
- 关键词:FABRY病肥厚型心肌病
- 法布里病累及心脏的临床及MR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法布里病(AFD)累及心脏的临床及心脏MR(CMR)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阜外医院经基因检测或病理确诊的AFD患者8例(AFD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6~60(50±11)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6例(HCM组)和健康对照者16名(正常组)作为对照,HCM组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7~68(46±15)岁,正常组中男6名、女10名,年龄26~59(51±11)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CMR图像。采用CVI42软件分析CMR图像,并自动生成相应的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间参数值的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AFD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与HCM组相比,除合并肾功能不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FD组的CMR显示5例为对称性或大致对称性增厚,3例为非对称性增厚;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示5例患者出现心肌强化,以多发、肌壁间强化为主,部分呈局部、心内膜下强化。HCM组的CMR显示14例患者以非对称性室间隔增厚为主、伴或不伴左心室壁其他部位的增厚,2例表现为左心室中远部的增厚;LGE示14例患者出现心肌强化,表现为肥厚心肌内局灶性或斑片状强化,以室间隔右心室插入部局灶性强化多见,部分表现为左心室中远段心内膜下强化。AFD组、HCM组和正常组3组间比较显示,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初始T1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在AFD组和H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D组的LVMI较正常组和HCM组均增加(P<0.05)。T_(1) mapping示AFD组的初始T1值[(1177.4±46.0)ms]显著低于正常组[(1244.5±34.3)ms]和HCM组[(1278.8±41.6)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0,P<0.001)。结论AFD与HCM的临床表现相似,当临床怀疑A
- 徐杨飞杨凯刘啸峰陈秀玉宋燕燕王毅晖郑育聪喻诗琴杨淑娟王家鑫董志翔陆敏杰赵世华
- 关键词:法布里病磁共振成像
- 重视心脏MR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拟表型的价值
- 2024年
- 早期、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与HCM拟表型对于诊治HCM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亦为现阶段临床重大挑战。多模态心脏MR(CMR)可“一站式”评估心脏形态、功能,以及心肌组织学和应变特征,对于评估HCM及其拟表型具有独到优势。
- 杨凯赵世华
-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磁共振成像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CMR)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经CMR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25例,对其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仅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近中段未受累)14例,混合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除左心室心尖部受累以外,左心室近中段心肌亦出现增厚)11例.结果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中,20~70岁患者占84%(21/25),男性占68%(17/25).临床表现为胸闷占68%(17/25),胸痛占56%(14/25),心悸占32%(8/25),呼吸困难占16%(4/25),晕厥占12%(3/25).患者均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其中80%(20/25)患者出现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漏诊率分别为16%(4/25)和68%(17/25).CMR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心尖部室壁变薄、膨出,心尖部运动消失、减弱或出现矛盾运动.76%(19/25)的患者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其室壁瘤最大横径大于无瘤壁透壁性强化患者[(22.0±10.8)mm比(11.7±4.0)mm,P=0.033].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有一定的临床特征,CMR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估此类疾病.
- 杨凯赵世华陆敏杰宋燕燕李璐陈秀玉尹刚魏梦蝶
-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心脏室壁瘤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心肌纤维化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者心肌纤维化的磁共振成像(CMR)特征,并分析AI患者发生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在阜外医院经影像资料确诊为慢性AI患者59例,入选者均接受了心脏磁共振(CMR)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根据是否合并主动脉二瓣化畸形(BAV)将入选者分为BAV组(n=30)和非BAV组(n=29),以病理或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为金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合并BAV;根据是否出现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将入选者分为强化组(n=27)和非强化组(n=32)。通过临床门诊及住院电子资料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MR图像经后处理分析,计算左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反流严重程度分级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LGE质量分数(LGE%)。采用Kappa检验评估TTE和CMR检测AI反流程度的一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I患者发生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研究共纳入AI患者59例,年龄(44.2±11.0)岁,其中男性56例(94.9%)。BAV组与非BAV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饮酒史等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强化组患者有吸烟史者占比较非强化组高(P=0.008),体重指数较非强化组低(P=0.020),其他项目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按不同标准分组患者CMR检测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金标准对比CMR诊断BAV的准确率为96.7%(29/30)。BAV组30例患者中左冠窦和右冠窦融合型(L-R型)20例(66.7%)、右冠窦和无冠窦融合型(R-N型)5例(16.7%)、左冠窦和无冠窦融合型(L-N型)5例(16.7%),BAV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BAV组,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LGE比例均高于非BAV组(P均<0.05)。强化组患者合并BAV共19例,其中L-R型10例(52.6%)、R-N型5�
- 郑育聪郑育聪陆敏杰陈秀玉杨凯尹刚王凯
- 关键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磁共振成像心肌纤维化
- 基于组织特征追踪的心脏磁共振左房应变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评估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索磁共振左心房应变(left atrial strain,LAS)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LVDD)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的103例HC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基本参数、基于组织特征追踪的左室应变(left ventricular strain,LVS)及LAS参数,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28例LVDD组(A组)以及75例无明显LVDD组(B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临床基线资料、CMR基本参数、LVS及LAS参数,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LVD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A组患者的年龄更大[中位年龄为53.0(43.2,66.8)岁]、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Association,NYHA)Ⅲ~Ⅳ(60.7%)更高,出现晕厥(32.1%)、猝死家族史(32.1%)等临床症状的比例更高。与B组比较,A组左房前后径(left atri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AD-AP)、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ESVi)、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及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的比例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被动应变(passive strain,εe)、峰值正应变率(peak positive strain rate,SRs)、峰值早期负应变率(peak early negative strain rate,SRe)及峰值晚期负应变率(peak late negative strain rate,SRa)均显著降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OTO[优势比(odds ratio,OR)=4.1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88~11.450,P=0.006]及SRa(OR=4.672,95%CI:1.624~13.441,P=0.004)与LVDD独立相关,且SRa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区分LVD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7。结论磁共振LAS可反映HCM患者的LVDD。SRa对LVDD有一定的诊�
- 岳炫彤杨凯李静惠尹刚赵世华陆敏杰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成像左室舒张功能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与不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特征比较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合并与不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LVAA)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CMR诊断为ApHCM合并LVAA的患者25例(合并LVAA组),同时期内按性别、年龄匹配25例ApHCM不合并LVAA的患者(不合并LVAA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合并LVA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6±16.0)岁,其中60.0%的患者≥50岁,男性多见(占68.0%),92.0%的患者伴有临床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12.0%的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超声心动图诊断LVAA漏诊率达68.0%,其中88.2%为小室壁瘤(<2 cm)。CMR结果显示,合并LVAA组与不合并LVAA组比较,有更多的患者合并收缩期左心室中部梗阻(40.0%vs.0%)及心尖部心腔闭塞(92.0%vs.5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扫描显示,76.0%的患者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的室壁瘤大小与未出现透壁性强化的室壁瘤大小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0±10.8)mm vs.(11.7±4.0)mm,P=0.033]。此外,合并LVAA组的总LGE量显著高于不合并LVAA组[(11.2±7.5)%vs.(5.7±4.8)%,P=0.014]。结论:ApHCM合并LVAA有一定的临床及CMR特征,CMR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ApHCM合并LVAA,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杨凯宋燕燕陈秀玉李璐郑育聪尹刚陆敏杰赵世华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室壁瘤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
- 心脏CT三维容积测量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全心动周期心电门控扫描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ASD患者35例。CCTA影像学数据以5%递增的顺序自0开始依次重建至95%RR间期,合计20个时相。采用CT内镜辅助测量技术(CTVE)观察每个时相的ASD形态,利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出ASD在各时相的横径(D_(a))及上下径(D_(b)),运用等周长转换公式计算其等效圆直径[D_(e),D_(e)=短径+2×(长径-短径)÷3,D_(a)、D_(b)中较大者为长径,较小者为短径]。取75%RR间期时相的数据,将患者分为D_(a(75%RR间期))≥D_(b)(75%RR间期)组和D_(a(75%RR间期))
- 宋会军李世国刘琼金敬琳杨凯张旌徐仲英潘湘斌赵世华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脏CT心导管插入术
- MR特征追踪技术评估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心肌重构的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后基于心血管MR(CMR)特征追踪技术的应变改变以及影响术后全心应变的潜在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7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CMR心脏电影扫描。应用特征追踪技术,分别计算出手术前后左心室全心、室间隔及侧壁的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及纵向应变(LS)。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比较。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全心应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全心LS、室间隔LS、侧壁RS、侧壁CS、侧壁LS分别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全心RS、全心CS、室间隔CS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RS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年龄(r=0.428,P=0.026)、术前最大室壁厚度(r=-0.587,P=0.001)均与术后全心RS存在线性相关;随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RS(调整R^(2)值=0.287,P=0.002)可能存在关联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r=0.679,P<0.001)、术后全心LS(r=0.588,P=0.001)存在线性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调整R^(2)值=0.337,P=0.001)、术后全心LS(调整R^(2)值=0.281,P=0.003)可能存在关联性。结论外科手术后心肌的纵向应变及侧壁应变有所改善,但会减弱全心、室间隔的周向及径向应变功能。术前最大室壁厚度可能会影响术后全心应变。
- 杨淑娟纪可姗喻诗琴闫伟鹏李睿杨凯王生伟王水云赵世华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手术
- 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 2018年
- 目的现有房间隔造口支架效果不佳,本项目研发一种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观察造口效果及组织学反应,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7只,采用右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经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置入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术后随访1、3、6个月至实验终点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共有6只实验猪成功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并随访至实验终点,1只实验猪因术中出血过多而放弃房间隔造口术。6只置入房间隔造口支架的实验猪大体解剖示造口支架位置良好,未发生移位,支架表面未见明确赘生物及血栓形成,但支架表面内膜化,造口闭塞。显微光镜观察示1例支架周围心肌出现坏死伴纤维化,余邻近组织未见炎性反应及异物巨细胞聚集,周围心肌未见坏死,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细胞坏死、血栓栓塞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示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表面光滑,未见血栓及赘生物形成,支架边缘部分纤维表面可见部分内皮样细胞覆盖,未见完全内皮化。结论新型改良房间隔造口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组织安全性,经导管准确置入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可重复性好,不易发生支架的脱落、移位及变形回缩,有望解决既往房间隔造口回缩、维持时间短的问题,但本次实验造口效果欠佳,新型房间隔造口支架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 杨凯胡海波王晓建黄浩佳耿文磊王红月贾六军袁为民罗福良唐跃
- 关键词:房间隔造口术动物